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趙化:千年古鎮的流水光陰

趙化:千年古鎮的流水光陰

日期:2016/12/14 19:24:13      編輯:古建築保護

郁郁層巒夾岸青,春溪流水去無聲。


趙化鎮,位於富順縣城以南40公裡的沱江河畔,地處自貢、宜賓、泸州、隆昌、南溪五市(縣)中心地帶。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蘊含著厚重的文化遺產。相傳宋時,一位趙氏官員巡經此地,發現趙化江水繞壩,壩後連綿群山環抱,遂言“此地宜開化”,遂取名趙化,意即趙氏開化之地。明朝永樂年間,趙化劃入富順縣,屬富順縣趙化鎮巡檢司;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民國政府改此地名為趙化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化鎮隨著歷史的進程而前進。2009年5月,趙化鎮被評審為第四批四川省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10年10月,趙化鎮被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2011年8月,被評選為自貢市“十大最美鄉鎮”。


近日,記者來到趙化,在這座古鎮的千年歲月深處,尋覓她動人的文化韻律。趙化鎮外,沱江繞城而過;趙化鎮內,古巷蜿蜒,數十條青石板路如同經絡,串起大街小巷。大街兩旁,大紅燈籠高高掛,燈火燦爛絢麗,人流如織,復古酒幌子迎風飄蕩,古色古香;古茶館裡,穿著仿清朝服飾的店小二殷勤地招呼客人,悠閒的市民或品茗或閒談,促膝圍坐,溫暖的鄉情隨同茶香悠悠彌漫;舞台上,鑼鼓铿锵,水袖漫妙,票友們專注而迷情,古老的川劇座唱依然在這裡薪火相傳,高亢的唱腔中有一種寵辱不驚的生生相息;羅漢古寺,梵音袅袅,余音繞梁,在安寧而祥和的氛圍中,善男信女摯誠地上香叩禮……


記者深切地感受到,趙化古鎮穿過古老的歷史迷霧走來,在接納了無數南來北往的客商之後,日復一日地等待、守候著它的使命,帶著對春的熱烈向往,走進人們的視野。


千年古鎮漫漫時光


古老的沱江孕育了趙化。據當地人講,千百年來,趙化古鎮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枕江而居,與水為鄰;趙化鎮的街道依江而築,趙化鎮的橋梁越水而生,趙化鎮的人民靠江生活。沱江水孕育了趙化人民,沱江水滋養著趙化古鎮,趙化鎮與沱江水息息相生。


史料記載,從趙宋王朝至今,趙化鎮已有千年的歷史。千年的文化沉澱讓趙化明珠暗藏,婉約羞答,鑲嵌在煙雨迷蒙的史卷裡。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1853年,太平天國革命席卷大江南北,太平軍建都南京,阻礙了淮鹽湘鄂通道,使食鹽供應短缺,滿清朝庭饬令川鹽濟楚,這是自貢鹽業史上的第一次“川鹽濟楚”。


1937年7月7日,抗戰爆發,沿海一帶相繼淪陷,海鹽生產遭受破壞,運輸受阻。湖南、湖北等省海鹽銷區迫切需要川鹽濟銷。1938年3月,國民政府財政部明令川鹽增產,迎來了鹽業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即“二次川鹽濟楚”。


兩次“川鹽濟楚”,使地處沱江下游河運中樞的趙化繁榮昌盛,千帆競發,樯橹林立。趙化碼頭上熙熙攘攘,大街上人來人往,酒館茶館通宵燈明。在這些歷史的非常時期,趙化站在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她的絲絲縷縷都牽扯著政府的神經。


在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資料上,南方絲綢之路和西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同為我國古代對外交通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南方絲綢之路更為世人所關注的“古道”,本質上是一條民間商道,是一條貫通南北,比絲綢之路更為古老的交通大動脈。它因商而辟,因商而興,也因商得以或繁榮或衰落,具有濃郁的商業性特色。趙化,是南方絲綢之路從四川、經雲南、通往緬甸直至印度的中轉之地,也是南方絲綢之路出川要塞,在歷史上曾有“搬不空的趙化”之說,形容趙化的富裕和繁華。


同時,因了川鹽河運、古絲綢之路,趙化地理條件的優越性越發凸顯,使之成為富順四大水碼頭之一。


石板路上遐思不斷


趙化鎮在一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釋放著文化古韻和名鎮風采,如一位曼妙女子,舉手投足間都是綽約多姿,豐韻無限。


記者匆匆地踏上趙化這座川南古鎮的青石板,輕輕地叩擊聲回蕩著往昔的記憶,像是歲月滑過,冰涼涼,絲絲飄渺,了無痕跡,心底湧起一陣陣熟悉的味道。一千余年了,有多少趙化人從這青石板上走過?又有多少趙化人在這裡悲歡離合?而這千年的青石板,飄渺過多少含露的百合,又承載過多少雨過天青?


一些來過趙化文化人認為,趙化遠離了俗世文化的喧囂,擁有一種獨特的審美趣味,青石板下埋藏著諸多可與時間抗衡的美的神韻。這裡,沒有油紙傘,有的是淡淡的一絲關於油紙傘和一個女子的想象。時光穿越,當年那個穿著細花碎布的女子,可曾撐著油紙傘,輕輕地走過這青石板,送走了求學的趙化少年劉光第?多年後,劉光第喋血北京菜市口,又是誰撐著油紙傘在這青石板上飄灑過思念的淚珠呢?趙化的悠悠歷史,均浸染在這青石板上,若有若無地揮發著,飄飄渺渺,可意會,不可言傳地承續著。


千般繁華雕欄玉砌


趙化鎮黨委、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在今年1月舉行的趙化古鎮首屆文化旅游節開幕前夕,鎮政府花費極大的物力和財力,恢復趙化古鎮原有的建築風格,使之既古色古香,又返璞歸真。


在趙化古鎮的街道兩旁,是明清雕花木建築民居,一樓一底,樓沿均裝飾著流線型木雕,黛瓦粉面,飛檐翹角。尤其是鎮中的“兩湖會館”,其雕花之繁雜巧奪天工,般般入畫,美輪美奂,可謂占盡風流。當地的老人講,最著名的明清雕花民居屬新華古街,青石板穿街而過,街道兩旁的民居均是清朝建築,密密匝匝地裝飾著流線型雕花木條,一樓一底,下為商鋪,上為居室。這種建築冬暖夏涼,既不單調,也不妖娆,在富順縣境內屬獨一無二,匠心獨運。新華街的古鏊角,三面如喙巨角凌空相對,一片片從屋頂流過的雲,隔離開了城市的喧鬧和天空的寂靜,蘊含著無盡的思念和想象。


鱗次栉比的雕花民居,或倒映沱江水中,直可讓人領略小橋流水人家那天人合一的意境。站在新華街街口極目遠眺,有高高低低的樹,曲曲彎彎的河,零零落落的村,飄帶一般蜿蜒在錯落有致的古民居中的青石板,這種江南風光田園詩般的意境,如同大師筆下煙雨迷蒙的韻味。


趙化的美,並不美在容顏,而是所有經歷過的往事,在心中留下傷痕又褪去,令她更加堅強和靜谧。趙化老去的只是年輪,時間的流失讓趙化的靈魂,變得越來越隽永動人、歷久彌香。


古鎮隱身浮雲深處


在趙化古鎮采訪,記者感到趙化人都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為驕傲。劉光第1859年出生於趙化鎮西街,自幼家貧如洗,讀書刻苦,23歲中舉,次年進士及第,授刑部主事。劉光第從政以來為官清廉,積極參與維新變法運動,被授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行走。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被慈禧太後殺害於北京菜市口,年僅39歲。


在當地人的帶領下,記者見到了多處有關劉光第的遺跡。趙化西街,有劉光第的出生遺址;羅漢寺側有他的衣冠冢,與之長眠的還有劉光第的長子鵬年、次子鳳年;另有劉光第曾經讀書的裴村中學(趙化中學)、故居普安寨等遺跡。


據介紹,趙化也是明末“穿宮太監”杜之亨的故裡。相傳,李自成厚賄杜之亨,杜便首先打開紫禁城城門迎接李自成,使明朝毀於一旦,明末最後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自殺,死前痛罵杜之亨。杜之亨投降李自成不久,因有背叛行為被殺,後歸葬於趙化鎮側山坡上。杜氏家族在明代顯赫一時,“杜家花園”遺址至今尚為當地士人知曉。


趙化古鎮街市依“九宮廟”布局。歲月滄海,古鎮的川王宮、文昌宮、萬壽宮、天上宮、禹皇宮、南華宮、土主廟、隆興寺陳跡依稀,蜿蜒的青石板連綴著趙化鎮的亭台、樓宇、雕花、柵欄。千年的沱江水沉默如常,滌不去模糊而斑駁的回憶。


在趙化鎮,還有“保障東南”的石刻,有普安寨宋代古墓,有水井灣千年古井,有“邨邱世第”當鋪等等遺址。街、宮、廟、堂、祠、牌樓、會館,以及依沱江而建的碼頭、溝壩,臨街而建的熙熙攘攘商鋪,共同構成趙化古鎮別具一格的人文環境和古風古貌。


千年前的紅燈籠在歷史的深處燦爛,千年前的水波蕩漾著歷史的陳香。趙化古鎮,因了千年的風骨,更加血肉豐滿。她的優雅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一種閱歷;她的淡然不是偽裝,而是一種沉澱;她的風度也不是做作,而是一種包容。在變化多端的世界裡,趙化鎮留下一種叫文化的東西在世人心裡,在這於無聲處的回眸中更加光彩旖旎。


或許,這就是這座千年古鎮的風韻和內涵。


趙化古鎮,隱在自貢浮雲深處,沱江水濱。她的新的發端和開始,源於往日故事的結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