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其中有四次到過天平山,留下了大量史跡文物,其中就包括天平山南白雲亭、更衣亭的2塊早已殘損的御碑。經過專家充分論證,這2塊珍貴御碑近日得以修復。7月6日,負責修復工程的蘇州碑刻名家戈春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復原”這2塊七零八碎的殘碑,用了足足1噸東山槎灣的同質地白老石、20毫米螺紋鋼筋,還有一種韌性和強度遠超水泥的混合石材膠。
去年8月22日,本報獨家報道了《天平山發現珍貴御碑乾隆“先憂天下”真跡現世》的報道。這2塊殘碑的大部分碑石,是風景區工作人員在2009年整治環境時意外發現的。昨天,景區管理處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時山南登山路白雲泉畔涼亭原址上的御碑僅有碑座豎立,碑帽與碑身殘塊橫倒於地面,更衣亭內只存碑座、碑帽,碑身缺損嚴重。“經過蘇州碑刻博物館專家現場鑒定,這2塊御碑確系乾隆真跡,具有十分寶貴的史料價值”。
記者現場查看發現,白雲亭御碑高1.8米、寬0.97米、厚0.21米,重1.1噸,現存4塊、缺2塊;更衣亭御碑高2.1米、寬1.1米、厚0.22米,重1.5噸,現存5塊、缺4塊。戈春南告訴記者,修復工地設在高義園門口空地上,先要靠人工把殘碑一塊塊搬下山。“缺損的部分,用東山槎灣同質地的青灰色‘白老石’鑲補,用切割機加上手工敲打,一塊一塊鑲進去的,足足用了1噸多石料。”“補石碑可不像補玻璃,得補堅實,才能豎起來。”他如數家珍,用兩種型號的混合石材膠和螺紋鋼筋,等石材膠干透後,就是拿鐵榔頭使勁敲擊,碑身上其他地方斷裂,修補的地方也會完好無損。石材膠等材料受天氣影響較大,工程從去年12月開工,歷時半年多才完工。
記者了解到,白雲亭御碑正、背面共題兩首詩,更衣亭御碑正、背面和側面共題4首詩,但由於年代較久、風化嚴重,2塊碑缺損的字跡均達到五分之二至五分之三。對此,戈春南表示,“目前2塊御碑上的題詩,已經從乾隆詩稿中找到,下一步就要從乾隆的筆跡中找出御碑上缺損的字,然後再補刻上去。 ”
據不完全統計,蘇州現存各類碑刻實物近3000通,這些碑刻除部分作為碑刻博物館的藏品外,絕大多數分布在市區園林風景區、宗教寺觀等處。蘇州碑刻博物館有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園林風景區對包括碑刻、碑貼等在內的文物古跡加以保護、整理和挖掘,對提升園林景區文化休閒旅游的內涵和品質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