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成都鬧市再度出土唐宋時期街坊遺址

成都鬧市再度出土唐宋時期街坊遺址

日期:2016/12/14 12:23:19      編輯:古建築保護

    成都大慈寺江南館街出土的大面積唐宋街坊遺址,以完整的城市格局和清晰的排水系統,一舉成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近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對正科甲巷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舊址進行考古發掘時,再度出土了唐宋時期的成都街坊遺址,其中還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唐末排水渠。工作人員透露,這次考古清理出了房屋、排水渠、道路以及玉器、錢幣等重要生活遺物,對研究唐宋時期的成都城市格局和社會生活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唐末溝渠暗合城市方位券拱式排水渠呈西北-東南向,符合古蜀城邑特別的方位體系

    今年6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位於正科甲巷即將展開基建的成都市一醫院舊址進行了例行考古發掘。在進場之前,考古人員就猜測極可能發現大慈寺江南館街一樣的唐宋街坊,經過5個月左右的發掘,結果不出所料。

    在面積約800平方米的工地上,工作人員一層層揭開泥土。在明清地層,只發現了破碎的瓦礫、瓷片等生活器皿;然而,發掘到兩宋時期和唐末五代時期堆積層時,驚喜漸漸出現。在這層較為純淨的青灰色淤泥中,一段長約19.2米、渠體部分口寬1.64米的水渠露出了真容。記者看到,這段水渠在現場所有遺跡中保存最為完好,建築規模也最大。而水渠的磚壁在修築時,還預留了多個出水口與其它小型暗溝相通。現場領隊易立介紹,“這應該是當時城市地下排水系統的干渠部分。根據層位關系和出土遺物,應該是修築於唐末五代,最後在南宋末、元初廢棄。”而水渠旁,則能看到磚鋪的街道和街坊的布局。

    正科甲巷的這段遺址,和不遠處大慈寺江南館街的唐宋街坊遺址格局頗為相似,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毅介紹,“我們從這些城市下水道(排水渠)、街道、房屋等的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可以看出,成都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具有了較高的城市規劃和管理水平。”

    有意思的是,這段土圹磚砌的券拱式排水渠,並非東西或者南北走向,而是西北-東南向,而這也正是唐代成都城市的方位格局。王毅說,從漢長安城開始,中國的城邑都是嚴格的正南北向建制,但是在古蜀文化中,卻有一個特別的方位體系,也就是西北-東南的斜向方位系統。新津寶墩城址、金沙墓葬甚至成都的不少街道都一脈相承了這個方位體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