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人無意間在沙漠深處驚醒了史前巨象的酣夢,一具完整的大象頭骨化石赫然亮相。專家初步認定,如此完整的大象頭骨化石在我省實屬罕見,對研究青藏高原古代地理氣候演變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10月25日,記者來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沙珠玉鄉上卡力崗村,見到村民挖掘出來的古生物大象化石。碩大的頭顱化石放置在村民鮑占平家的院子裡,經過簡單拼湊後,一具完整的大象頭骨出現在眾人面前,眼眶、前額、牙齒清晰可辨。
在村民的幫助下,經過測量初步得到一組數據:此具大象頭骨長約180厘米,前寬63厘米,後寬52厘米;散落的牙齒長19厘米,象牙長達120厘米,折斷處的象牙直徑達13厘米。與此具頭骨同時出土的還有一些肋骨,最長的竟達110厘米。
據發現者鮑占平介紹,9月25日上午,他去離村子十幾公裡的地方放羊時,在一個當地人叫浪東坑的沙窩子裡,突然腳底下被一個硬東西碰了一下,他用手將硬物附近的沙土撥開後,發現竟然是一具碩大的“龍骨”。發現這樣的獸骨,對村裡人來說並不罕見,耕地或者放羊時常常碰到,大家挖出來後當成“龍骨”賣給中藥鋪。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經過初步挖掘,發現這具“龍骨”很大,用手根本無法全部挖出來。
第二天,鮑占平的孩子及時與省上的文物管理部門聯系。接下來的幾天,村裡人都知道了這一消息,為了保護好大象頭骨化石,鮑占平和家人在沙窩子裡看守了十幾天。最後,由於天氣變冷,吃住不方便,他們只好趕著驢車將頭骨挖掘出來後運送到了家中。
“當時我們4個人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才把頭骨挖出來。大象的頭平臥在沙堆裡,保存得非常完整。它的下面還有一些骨頭,估計是身體部位,我們再沒有繼續往下挖,天快黑了就急忙趕回了家。”鮑占平說。
27日,記者來到西寧采訪了青海省博物館副館長王國道。根據記者提供的資料,長年從事考古工作的王國道先生認為,根據初步推斷,可以得知這是一具大象頭骨化石,具體屬種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門齒粗大,平行排列,彎曲度小。頭骨方形,額面平緩,鼻上有一“八”字形槽狀韌帶窩。這一類象生活的年代大約在第四紀更新世,距今約有260萬年。這一時期,是地球上氣候發生劇烈變化的時代。共和盆地曾出土過眾多古生物化石,如此巨大並且完整的大象頭骨化石實屬罕見,為研究青海古代地理氣候演變提供了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