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處遺存發現695件石器
日期:2016/12/14 12:19:48   編輯:古建築保護 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的公眾考古活動繼續進行。此次考古地點選在沈陽市康平縣王立崗窩堡東山以及沈陽農業大學後山考古挖掘現場,這裡都是沈陽地區舊石器時代遺存所在地。50位考古志願者繼續跟隨專家前往探查。與上周末考古志願者所到之處類似,這片舊石器時代遺存所在地也是一片一望無際的玉米地。但專家介紹,此處考古發現填補了沈陽地區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空白。不過,由於舊石器較難辨別,需要更強的專業性,並且當地土壤表層遺存的石器已較少,因此,此次考古活動以展示講解為主。
在康平縣王立崗窩堡東山發現75件石器
抵達目的地後,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付永平向志願者介紹了當地的土層分布情況。一層是耕土層;二層是黃色亞黏土層;三層是砂礫石層;四層是紅色泥巖夾灰白色砂礫巖。隨後,他舉起手中的一塊石片與一片陶器向大家展示,同時講解新石器與舊石器所使用的材料有哪些不同。原來,舊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材料主要是石英、石片、石灰石等,新石器時代使用的是陶器、磨石工具。
付永平隨後介紹了考古隊對康平縣王立崗窩堡東山等地的考古挖掘情況。2011年4月,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與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調查隊,在沈陽市康平法庫兩縣進行了為期15天的考古調查。共發現舊石器地點14處,石器1029件,其中包括石片、石核、石錘、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等。可以分為大石片石器、小石片石器、細石葉三個工業類型。年代跨度為距今3萬年至1萬年,相當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過渡階段。其中,康平縣王立崗窩堡東山遺存的石器較為豐富,是沈陽地區舊石器遺存頗具代表性的地點。在該地點發現75件石器,大多采自地表耕土層。石器原料以瑪瑙、石英為主,同時還有石英巖、安山巖。工具類型較為簡單,以刮削器為主。此外,還發現了少量加工深度較大的砍砸器。
沈陽農大後山挖出620余件石器
此次公眾考古,專家們還帶領志願者來到了沈陽農業大學後山考古挖掘現場。為了不影響工作進度,這裡平時不向公眾開放。在志願者們看來,這片土地並無神奇之處,可正是在這裡的考古發現,將沈陽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從新樂文化的7200年,提前至距今11萬年。
今年4月以來,考古專家在沈陽農業大學後山又發現了兩處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存。兩處最新考古遺存現場和發現的手鎬、石核等沈陽先人打制的石器已經公布於眾。志願者們跟隨考古專家來到了兩處遺址所在地,當時正有幾位戴著紅色頭盔的考古工作者使用小手鎬、小手鏟進行著艱苦而細致的挖掘工作。這兩處遺址相鄰較遠,高度落差約為15米。第一處遺址在農大實驗果園內,高度為82米,面積有半個籃球場大小。第二處舊石器遺址高度為67米,面積只有第一處遺存的一半大小。
據付永平介紹,從2012年4月至今,專家對沈陽農業大學後山舊石器時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已經出土了620余件古人類加工和使用的打制石器,包括尖狀器、雕刻器、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斷塊、礫石等。砍砸器是以石片、石核或礫石打制而成,個體大而重。刮削器以小塊石片加工而成。尖狀器,頂端有一個尖刃,多經二次加工修整。斧形器,多為經兩面修理打制的石核工具,一端有刃,另一端為手握的柄部。
據了解,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的公眾考古活動已接近尾聲。下周考古專家將對征集而來的疑似考古遺存線索進行逐一考察、篩選,其結果將向社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