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三角城遺址是西部地區最早的綠洲城址
日期:2016/12/14 12:20:47   編輯:古建築保護
三角城遺址
從金昌市文化部門了解到:根據專家最新研究發現,金昌市三角城遺址是迄今為止河西地區最早的城址,也是河西唯一一處先秦時代城址,同時也是西部地區最早的綠洲城址。
三角城遺址考古研究發現,這裡新石器時代曾有馬家窯文化人群生存。約在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之間,時值中原地區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交替時段,在這裡居住著以城邑為中心聚落的人群,他們身著裝飾銅飾件的皮質或麻質服裝,配帶牌飾、玉石、骨珠等裝飾,使用鐵質工具耕作,種植粟、糜、小麥等旱作谷物,以陶器為主要生活用具。他們擁有畜牧羊群,男耕獵,女紡織,通過貿易獲取本地缺少的像綠松石、海貝等這樣的物資。根據文化因素等構成結構判斷,這是一支來自北方草原的古族,在本地受當地環境及本地域文化的影響,並與周邊文化交流而形成自身文化的特征。
金昌市雙灣鄉三角城作為沙井文化的典型代表,根據出土文物為證,很多人認為這裡屬於古代月氏族或烏孫的遺存。月氏、烏孫是河西地區的古老民族,也是河西最早的開拓者。河西走廊是由許多戈壁和綠洲組成的,人們的生產生活一般只能在綠洲上進行,而游牧民族是逐水草而居。專家分析,當烏孫人自安定來到河西之前,當地已有月氏人。二族交叉生活在河西走廊的可能性較大。月氏、烏孫都是人數較多的民族,各自都有很多畜群,它們之間自然存在爭奪草場的矛盾和戰爭。但從永昌三角城出土的文物看,月氏、烏孫在河西走廊交錯游牧。尤其是月氏,它在河西不僅有農業發展,它的居住也是相對定居的。沙井文化的墓葬多處發現在永昌三角城,由此可以肯定,游牧民族實際上存在相對的定居點。它們的房址為平地建築,形制有圓形和橢圓形。另有房址,中間有灶坑,周圍邊緣不清。以上特征,可以自三角城發現的墓葬、出土文物中一一得到印證。
另外,專家還揭示:三角城遺址不僅是西部地區最早的綠洲城址,其設計布局,是古代先民處理人地關系的佳例。同時,它還是整個東亞大陸罕見的華夏農耕(禮樂文化)圈以外的城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