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市慈氏塔大修過程中,工作人員將塔頂的寶珠、覆缽等進行拆卸修復時,在覆缽上意外發現銘文。今天,記者從岳陽市文物處獲悉,發現的銘文落款為“大宋治平三年”,即公元1066年。根據銘文推斷,慈氏塔至今已有949年歷史,是湖南現存最早的古塔。
慈氏塔屹立於洞庭湖西南邊,為“巴陵勝狀”景觀之一。該塔為仿木結構的樓閣式磚塔,由塔基、塔身和塔頂三部分組成,整個建築高35.73米。
岳陽市文物管理處副主任歐繼凡介紹,慈氏塔自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大修以來,近200年裡,受到嚴重風化侵蝕。今年4月底,文物部門開始對塔進行修復。
歐繼凡說,覆缽是塔頂的構件之一。慈氏塔覆缽整體造型為盆(缽)形,倒扣在相輪石上,由鑄鐵一次澆鑄而成。在覆缽器表弧頂平面,均勻鑄有8組銘文。工作人員通過拓片,認出銘文落款為“大宋治平三年”。
歐繼凡說,“平”字因風化侵蝕嚴重僅保留“十”的筆畫。經考證,宋代皇帝年號中“治”字開頭的僅北宋英宗的“治平”,且英宗在位僅4年(1064—1067)。因此斷定,銘文為“治平三年”。
據史料記載,慈氏塔是佛教寺院慈氏寺的重要組成部分。慈氏寺初建於唐代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經千余年演變,慈氏寺早已不復存在,而慈氏塔卻有幸保存下來,成為岳陽舊城區與岳陽樓、岳陽文廟齊名的地標性建築,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南省志·文物志》主編謝武經認為,銘文的發現,為確定慈氏塔的重建時間提供了新的佐證,可以確定它是湖南現存最早的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