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村,坐落在永嘉縣腹地的鶴盛鎮,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形成一個袋型的封閉式盆地,有著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意境。
這裡的人們,以自己的姓氏為榮,全村3000余人大多數姓謝,是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的後裔。但想在村子裡找到謝靈運的遺跡卻不可能,雖然謝靈運曾任永嘉太守,但這個村子是他的後人在宋朝時逃避戰亂遷居而來所建,算是圓了謝太守生前隱居山水的遺願。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詩中這樣描寫他期待的隱士生活:“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裡煙。”在蓬溪,詩中的描述幾乎就是現實寫照。在蓬溪村定居至今的謝氏後人們,留下了各式風格的院落和建築,穿行其間,恍如進入一個生動的古建築展覽館。
村主任謝理一說:“這裡有50多個較為完整的院落,都是相互獨立的。”院落間以蠻石壘成的垣牆相隔,內部則是將院落主人最心儀的景觀納入院落主軸線,盡量與地形、地貌取得協調統一,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孕育其中。
走在縱橫村中的青石板路上,能發現伸出垣牆的桃樹樹枝,讓人不禁遐想春天這裡有著一種古樸的美。永嘉的眾多古村落大部分都浸潤在耕讀文化中,蓬溪村亦不例外,這裡的院落建築主體,有著“一”型、“H”型、“口”字型等等結構,體現主人生前的不同生活情趣和儒家思想的禮法規范。
現存的院落中,不少有著典雅的名字——近雲山捨、白玉堂、芝玉山房等等。不同院落有著不同的裝飾之美,近雲山捨中留存著裝飾精美的花牆,花牆空透,看上去像立體的花窗,“十字”的窗格上裝飾著雕琢的花鳥,每一處花鳥前後都各不相同;還有名為烏風洞的院落,其中庭為一方水池,院落的三大內庭形成一個大大的“品”字,透露出主人“智者樂水”和追求“品格”的寓意。
古建築是前人留給後世的瑰寶,然而,蓬溪村院落多數沒有專門進行保護,而是作為居民的生活住房,除此之外,村中最多是作為祭祀的祠堂。位於村中心的謝氏總祠始建於明朝中葉,2011年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然而,這座謝氏後裔心目中最高級別的禮制中心,同樣岌岌可危。全木質結構的謝氏總祠,祠內的屋梁、立柱均已陳舊不堪,其中一條側欄的屋梁連接處已經斷裂開來,為了不至於坍塌在下面臨時以一根木頭支撐著,不少立柱上還有蟲蛀的痕跡。
參差的通天房與古建築交錯而建,也是蓬溪村的一景,因為已經沒有空余的宅基地,這裡的居民除了越過街道、占用良田之外,只能拆除古建築,在原址上建起通天房。村中還有一條名為狀元街的青石板路,原為挨著狀元故居所修的一條禮儀性質的道路,但如今狀元故居已被現代建築所代替,狀元街已名不副實。在蓬溪村,古代與現代兩種格格不入的建築風格相互摩擦著,新式建築慢慢地侵蝕著古老的歷史空間,但在這裡的居民看來習以為常。
謝理一告訴記者,這幾年,雖然蓬溪村沒有多少游客前來探幽懷古,但研究古建築的專家學者來了一批接一批。“有一隊日本的研究隊,連著四年來我們村,一住就是半個月,把村中院落的空間布局一一記錄下來。
然而,當這些專家學者們某一日發現自己歎為瑰寶的建築,被拆除建了新房,或者毀於火患,不知道該作何感想?
但願垂垂老矣的古建築,不會只留存在照片和圖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