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慈溪市文管辦獲悉,慈溪近日發現一清代道光年間的墓志,距今約160余年,該墓志的發現為清中葉慈溪地區的墓葬習俗及墓志的行文特點提供了實物佐證。
原來,慈溪市文管辦工作人員在普查鄉間文物時,發現觀海衛鎮宓家橋村宓家埭小學門口的宓家橋下、臨近水面的橋梁基石上有一方題為《王介眉先生墓志》的墓碑,約長1.3米、寬0.4米、厚0.3米,上刻有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寫的100多字墓志,墓志下方飾兩朵如意雲紋。該墓志歷經滄桑字跡仍較清晰,只見上寫:“先生姓王氏,諱萬年,介眉其號也……世居慈之北鄉……以幼失怙,棄舉子業,遂援例入成均。娶同邑沈作棟女……卒於道光己酉年……年僅三十八歲庚戌。其弟萬裕卜葬於聚奎橋之東……”落款是“□□弟沈琛其拜撰”。由此可見,墓主為清代嘉道年間世居鄉裡、年幼失父母、38歲英年早逝的王萬年;墓志是王萬年卒後一年所寫;為王萬年撰寫墓志的沈琛其是當時一位熱心公益事業的鄉賢。
據慈溪市文管辦介紹,從墓志記載來看,王萬年葬在舊時三北地區有名的古橋———聚奎橋附近,王萬年墓距現在的宓家橋約三公裡地,位於觀海衛鎮昭十三房村;現橫跨快船江的聚奎橋被列為慈溪市文保點,但橋附近的王萬年墓卻早已不知去向;埋有墓志的宓家橋是上世紀90年代後修建,墓碑會被搬遷作橋梁的建材,估計是動亂年代墓地遭損所致;從墓志上寫有“卜葬”一詞來看,即為先占卜擇吉祥之葬日、葬地再下葬的習俗,清中葉存於慈溪當地;墓志行文簡短;至於“以幼失怙,棄舉子業”的王萬年墓志竟會由鄉紳名人所題,許與王萬年夫人是“沈作棟女”有關,這也可能就是落款上“□□弟”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