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於書本,卻一直沒現過真身的元代大內終於露出了蛛絲馬跡——故宮博物院內隆宗門西發現了一組元代皇宮建築物遺存。昨日,故宮博物院發布,出土的瓷片和瓦片成為斷代最佳證據,其中定窯白瓷碗殘片、磁州窯黑梅瓶殘片等將遺跡的年代直接指向元代。
昨日,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李季介紹:“這次發現算是偶然,但由於考古面積有限,無法判斷這組建築到底是什麼殿。”
多年來,元大內(皇宮)的所在一直撲朔迷離。專家眾說紛纭,不過基本位置都圈定在現存紫禁城附近,比如中軸線偏西位置,北海瓊島附近。
不過,元代大內的宮殿遺跡卻一直沒有露過臉兒。
李季說:“我們一直在尋找線索。但是故宮的活兒都做得太干淨了。”他的意思是,明清故宮修建殿宇,打地基時都會徹底清除元代工程,所以元代的痕跡幾乎被抹干淨了。
還有一個原因,故宮的考古發掘機會有限。“前朝看著好的地方,後人肯定也會相中,很多如今保存下來的宮殿覆蓋著歷史痕跡。”而且,紫禁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2萬平方米的面積內,在任何地方動土都是件大事兒。即使知道這片土地下肯定蘊藏了很多秘密,也絕不能輕易探究。只能在水電管道等施工前,進行考古勘探。
這一次發現就是一次勘探的意外驚喜,考古是配合故宮隆宗門外消防管道鋪設工程進行的。
昨日,在考古現場,故宮考古專家站在3米深的“大坑”裡,指著可以看出明顯界限的土層介紹,從上到下,清中期的磚鋪地面和磚砌排水溝;明後期的牆、門道基址、鋪磚地面、磚砌磉墩和明早期的建築基槽;最下層的素土夯築層和夯土鋪磚層基槽。
而斷定元大內的證據就藏在最下層的遺存中,考古工作者在遺址最早的一組堆積中,找到了定窯白瓷碗殘片、磁州窯黑梅瓶殘片等,這些瓷片、瓦片包含物的斷代最晚也在元代。按考古發掘“就晚不就早”的原則,遺址年代定為元,“裡面一個明代的碎片都沒有。”考古工作者介紹說。
通過此次發掘,專家初步確定元大內就位於此處。不過,這處元代宮殿到底是哪座,有多大規模,算不算主殿等,仍然未知。“目前的發掘面積只能算是‘微創手術’,很難揭示更多宮殿信息。而考古發掘也不能拆了既有建築再擴大。”李季說,“盡管如此,此次考古相當於為元代遺存找到了樣板。今後遇到類似的發現,就可以聯系起來,隨著時間積累完成歷史拼圖。”
在專業術語中,這次發掘被稱為疊壓關系清楚的元明清遺跡。李季表示,這對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軸線變遷,乃至紫禁城歷史及中國古代建築史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故宮作為皇家遺存,處於元明清的核心地帶,具有惟一性;而隆宗門以西的三疊層,也具有惟一性,是學術研究和保護展示的重要遺存。”
不過,由於故宮三疊層的可觀賞性較弱,目前博物院正在研討是否需要在考古結束後將其保留展示。李季表示,故宮考古會始終堅持最大限度保護遺存、最小干預原則,所有考古發掘均貫徹“見面即停”理念,“發現遺跡先不急於向下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