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高窟面前一片林蔭遮掩下的休閒廣場上,75歲的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近日接受媒體專訪。對於記者提出的“數字敦煌”、“莫高窟保護與開放”、“國際合作”以及“游客承載量研究”等問題,這位堅守於此半個世紀的老人認真而幽默的進行了解答。
莫高窟建“檔案”
采訪一開始,面對攝像鏡頭的樊錦詩首先糾正了外界提到“打造‘數字敦煌’這一說法”。她說,“數字敦煌”是一個形容詞,文化不是“打”出來的,實際上是要把敦煌藝術數字化,國家規定文物單位必須“四有”:有機構、有保護范圍、有標志、有檔案。目前,莫高窟唯獨缺少的就是數字“檔案”。
樊錦詩說,莫高窟的“檔案”是在上世紀文革過後才開始“制作”的,但當時完成的測量圖和文字都是“大概值”。基本的平面示意圖,簡單的文字和照片記錄,有的一兩頁紙就是一個洞窟的檔案,只有一個影子,這個洞窟真正什麼樣子無法呈現,這有什麼用啊?
莫高窟檔案的簡單與那個年代的大環境不無關系,“當時連一部像樣的相機都沒有,爭取一個洞窟有一張照片都困難,我要求一個洞窟至少需要六張不同角度和截面的相片,如此才能全面記錄洞窟。”樊錦詩說,這在當時都達不到,直到好多年以後才逐漸實現。
樊錦詩稱將敦煌藝術數字化的初衷源於她第一次接觸電腦後的“靈感”。當時,她從別人那裡第一次了解到“經過電腦數字化的東西都能得到永久保存”,這讓“一直思考如何建立文物保護檔案問題”的她馬上提起了興趣。
緊接著,莫高窟文物數字檔案建設就悄然開始了。雖然樊錦詩從別人那裡詢問能否用電腦做莫高窟保護“檔案”時得到了確定答復,但當時說話的人不明白具體該怎麼做,她自己則更不明白。
“開始為莫高窟洞窟制作數字檔案的嘗試比預想的還要困難,照片怎麼拍?用什麼燈光?用什麼膠片?用什麼技術手段?”樊錦詩回憶,當時的敦煌研究院面臨著數字化探索中一系列的難題,最困難的是無論如何嘗試,拍出來的相片呈像效果還是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