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圖片 >> 古建築彩繪 >> 關於我國古代木構建築彩繪的特點

關於我國古代木構建築彩繪的特點

日期:2016/12/15 1:39:57      編輯:古建築彩繪

  在世界上,曾存在過多種建築體系,但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斷,或流傳不廣,如古埃及、古代西亞和古代印度的建築。只有中國建築、歐洲建築和伊斯蘭建築得以延續至今,被稱為世界三大建築體系。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其源遠流長,分布地域廣,風格鮮明,結構靈巧,有極強的傳統規范,是一座極其豐富的文化寶庫,亦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建築,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在中國建築史上,隋唐的建築藝術是我國封建前期的高峰。宋代是封建社會建築發生較大轉變的時期,其建築風格對明、清均有影響。雖然早期的一些重要建築,都已不復存在,但是,現在依然矗立在全國各地的千年以上的古建築還是不勝枚舉的。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裡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一座設計十分巧妙、聞名世界的大石橋,它在科學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而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精華的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布局嚴整、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使它成為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體系,獨樹一幟的典范。人們每當節假日外出參觀游覽時,經常要接觸到這眾多的古代宮殿、寺廟、古塔和園林等古代建築。直至20世紀,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結構和布局原則,而且傳播、影響到其他國家。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

  一、精巧而科學的框架式木結構

  中國建築體系和其他建築體系相比,在建築結構上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框架式結構。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木構梁柱系統約在西元前的春秋時期已初步完備並廣泛采用,到了漢代發展得更為成熟。此結構方式,以立式木柱、縱橫木梁構成屋頂和屋身部分的框架,使建築物上部荷載的重量通過梁架、立柱傳遞到基礎上,牆壁只起圍護和分隔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立柱、橫梁、順檩等各個主要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且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余地,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有利於防震、抗震。“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式結構的最重要的特點。而這種木結構建築體系的基本原則有許多是同現代鋼筋混凝土的框架結構的基本原則相一致的。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產和生活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所以,門窗等的配置,不受牆壁承重能力的限制,門窗的設置有了極大地靈活性。

  木構結構大體可分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為普遍,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采用這種結構方式。抬梁式結構是沿房屋進深在基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梁,再於最上層梁上立脊瓜柱,組成一組屋架。平行的兩組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結於柱的上端,在各層梁頭與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聯系構架與承載屋面。檩間架椽子,構成屋頂的骨架。這樣,由兩組構架可以構成一間,一棟房子由幾個間組成。柱子之間填築門窗和圍護牆壁。我國古代匠師創造了多種分隔室內空間的做法,如室內間隔采用扇、門、罩、屏等便於安裝、拆卸的活動構築物,由於它們能任意劃分,隨時改變,所以成為室內裝修的主要組成部分。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 斗硎侵洩竟辜芙ㄖ凶钐厥獾墓辜6肥嵌沸蔚婺究椋硎槍味棠荊侵鸩阕莺峤淮淼映梢蛔樯洗笙灤〉耐屑埽倉迷谥飛嫌靡猿型辛杭艿暮稍睾拖蛲馓舫龅奈蓍堋5攪頌啤⑺危矸⒄溝礁叻澹蛹虻サ牡嫱瀉吞糸芄辜⒄鉤晌盜鴻手糜谥系囊蝗Α熬弊指裥胃春狹骸K訟蛲馓糸埽蚰诔型刑旎ò逡醞猓饕δ苁潛3幟竟辜艿惱逍裕晌笮徒ㄖ豢扇鋇牟糠荨K我院竽竟辜芸浼喲螅砑癰撸竟辜芙岬闵纖玫畝碇鸾ゼ跎佟5攪嗽⒚鳌⑶澹芳涫褂昧碩铊屎退媪鴻實齲辜苷逍約憂浚淼男翁灞湫。輝倨鸾峁棺饔昧耍帕幸步鹹撲胃悅埽率苟淼慕峁棺饔眉負跬耆В笆渦宰饔迷椒⒓憂苛耍緯晌允鏡燃恫畋鸬氖撾铩

  二、中軸對稱和方正嚴整的庭院式群體組合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代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宮殿、廟宇和住宅等建築,都是有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每一個建築組群少則有一個庭院,多則有幾個或幾十個庭院,組合多樣,層次豐富,彌補了單體建築定型化的不足。它的布局形式有嚴格的方向性,常為南北向,只有少數建築群因受地形地勢限制采取變通形式,也有由於宗教信仰或風水思想的影響而變異方向的。這種建築群體的布局一般都是以院子為中心,四面布置建築物,每個建築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並在這一面設置門窗。這種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於中國古代黃河中游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聯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其原則是內向含蓄,多層次,力求均衡對稱。除特定的建築物如城樓、鐘鼓樓等外,單體建築很少露出全部輪廓。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也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裡。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和橫軸線進行設計,借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以一條主要的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為主,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布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築則布置在主要建築兩側的縱軸線上,東西對峙,組成為一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院落布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御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當一組庭院不能滿足需要時,可在主要建築前後延伸布置多進院落,在主軸線兩側布置跨院(也稱輔助軸線)。這種嚴整的布局並不呆板僵直,而是將多進、多院落空間,布置成為變化的頗具個性的空間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進院落各不相同。第一進為橫長倒座院,第二進為長方形三合院,第三進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進為橫長罩房院。四進院落的平面各異,配以建築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莳花植樹,置山石盆景,使空間環境清新活潑,寧靜宜人。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了然的。而中國的古代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你只能是從一個庭院走到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

  三、富有裝飾性的多樣而優美的屋頂

  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它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特點十分明顯,有時比屋身更大更突出,在外形上占有如此突出的地位,是世界上少有的。其主要有四面坡的“庑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時懸山而下半時四面坡的“歇山頂”、“卷棚頂”等形式。每種形式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進而又可組合成更多的形式。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他們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個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庑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采光面、有利於排洩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以適當的雕飾,裝飾以華麗的獸吻和仙人、飛龍、舞鳳、天馬等,檐口的瓦當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采用有顏色和光澤的琉璃瓦,再加上後來陸續出現的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藝術效果的復合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的豐富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的特征之一。

  四、豐富多彩、變化多樣的裝修與裝飾

  在建築物上施彩繪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特征,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包括彩繪和雕飾。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雕梁畫棟”正是形容我國古代這一建築特色的。這個特點也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塗油漆和桐油的辦法,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同時增加美觀,達到使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中國古代建築對於裝修、裝飾特為講究,凡一切建築部位或構件,都要美化,所選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與構件性質不同而有別。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它原是施之於梁、柱、門、窗等木構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後來逐漸發展演化而為彩畫。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古代在建築物上施用彩畫,有嚴格的等級區分,庶民房捨不准繪彩畫,就是在紫禁城內,不同性質的建築物繪制彩畫也有嚴格的區分。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綠色次之。其中和玺彩畫屬最高的一級,內容以龍為主題,施用於外朝、內廷的主要殿堂,格調華貴。旋子彩畫是圖案化彩畫,畫面布局素雅靈活,富於變化,常用於次要宮殿及配殿、門庑等建築上。再一種是蘇式彩畫,以山水、人物、草蟲、花卉為內容,多用於園苑中的亭台樓閣之上。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築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台基和台階本是房屋的基座和進屋的踏步,但給以雕飾,配以欄桿,就顯得格外莊嚴與雄偉。屋面裝飾可以使屋頂的輪廓形象更加優美。如故宮太和殿,重檐庑殿頂,五脊四坡,正脊兩端各飾一龍形大吻,張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條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飾有九個琉璃小獸,增加了屋頂形象的藝術感染力。

  門窗、隔扇屬外檐裝修,是分隔室內外空間的間隔物,但是裝飾性特別強。門窗以其各種形象、花紋、色彩增強了建築物立面的藝術效果。內檐裝修是用以劃分房屋內部空間的裝置,常用隔扇門、板壁、多寶格、書櫥等,它們可以使室內空間產生既分隔又連通的效果。另一種劃分室內空間的裝置是各種罩,如幾腿罩、落地罩、圓光罩、花罩、欄桿罩等,有的還要安裝玻璃或糊紗,繪以花卉或題字,使室內充滿書卷氣味。

  天花即室內的頂棚,是室內上空的一種裝修。一般民居房屋制作較為簡單,多用木條制成網架,釘在梁上,再糊紙,稱“海墁天花”。重要建築物如殿堂,則用木支條在梁架間搭制方格網,格內裝木板,繪以彩畫,稱“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裝飾性的一種屋頂內部裝飾,它結構復雜,下方上圓,由三層木架交構組成一個向上隆起如井狀的天花板,多用於殿堂、佛壇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繪有藻紋,故稱藻井。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

  五、與周圍自然環境相協調的設計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如在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築中,很善於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主體部分,經常可以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略加點金,再襯以白色石台基等,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而另一方面,南方的建築,色彩淡雅,多使用白牆、灰瓦和栗色、黑色、墨綠色等的梁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當然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北方和南方的自然環境相關的。而我國古代建築色彩的運用,除此之外,還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

  六、富有詩情畫意的園林和園林建築。

  中國的園林藝術在古代建築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更集中、更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特點。不論是規模宏大的皇家宮苑,還是官僚、地主或富商的私人花園,在發展過程中更加強調詩情畫意,追求“寓情於景、觸景生情”的藝術境界。在這種主導思想的影響下,經過長期的實踐,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富有詩情畫意的山水式的園林藝術。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有意境,它與中國古典詩詞、繪畫、音樂一樣,重在寫意。它是把自然地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築等融為一體的游賞環境,園景主要是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制造自然地景色,造景家用山水、巖壑、花木、建築表現某一藝術境界,故中國古典園林有寫意山水園之稱。從造景藝術創作來說,它攝取萬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過觀察、提煉,盡物態,窮事理,把自然美升華為藝術美,以之表現自己的情思。賞景者在景的觸發中引起某種情思,進而升華為一種意境,故賞景也是一種藝術再創作。這個藝術再創作,是賞景者借景物抒發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現過程,是一種精神升華,使人心性開滌,達到高一層的思想境界,體現了中國古人尊重自然並與自然相親近的觀念。

  中國傳統園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形體環境,其構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樹木、花卉和建築等。它是多種藝術的綜合體,反映著傳統哲學、美學、文學、繪畫、建築、園藝等多門類科學藝術和工程技術的成就。它在處理空間、創造濃厚的藝術境界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建築增添了獨特的光輝,而且,在世界園林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在亞洲影響了日本等國的造園藝術,而且在十八世紀後半期,對遠處西歐的英國等地也有一定的影響。它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獨樹一幟,自成體系,與歐洲、阿拉伯園林藝術並稱世界三大園林體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