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日期:2016/12/15 15:20:18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河西走廊敦煌石窟之一,俗稱千佛洞,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和歷史文化寶庫。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莫高窟從公元4世紀開始到公元14世紀止,先後經歷了中國歷史上的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和西夏等十幾個朝代1000余年的創建、發展和衰落的歷史。敦煌地區不同時期的各級統治集團、官宦、僧侶、民間社團、庶民、使節、行商等各個階層的各類人士均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間接參與了莫高窟的營建工作。莫高窟的營建活動及其佛教活動成為當時敦煌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

   據現在保留下來的最早題記所知,莫高窟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在唐代進入其鼎盛時期。莫高窟的洞窟達1000余個。直至元代,莫高窟才逐漸衰落下來。經過1000多年風雨滄桑,迄今仍然保留著從十六國到元代的洞窟492個。莫高窟內包括佛、菩薩、天王、力士、羅漢等彩塑2300余尊,壁畫4500多平方米,以及許多飛天浮雕、木構窟檐和土木古塔等等,是目前世界上最偉大的佛教藝術寶庫之一。被世人稱之為敦煌藝術的莫高窟藝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是在中國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吸收並融合了外來藝術營養而發展起來的。從洞窟形式到建築結構、油漆彩繪、圖案裝飾等等,莫不豐富多彩,絢麗奪目。據估算,如果將莫高窟492個洞窟中的4500平方米的壁畫連接起來,可以長達25公裡,織成一幅舉世無雙的畫廊。莫高窟壁畫內容包括佛像畫、故事畫、神怪畫、經變畫、佛教歷史、供養人畫像以及裝飾圖案等7個方面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社會現實和居民的社會風貌,具有"形象化的歷史"和"牆壁上的圖書館"的美稱。

   莫高窟寶庫中的另一驚世珍品,是1900年在藏經洞發現的經卷和文書,這些經卷和文書多達50000卷,統稱為敦煌遺或敦煌文書。敦煌文書包括上起三國下迄北宋、包括漢、藏、回鹘、龜茲、於阗、梵文等文字書寫而成的佛教經卷(其中包括小部分道教典籍、景教文獻和摩尼教經卷等)、史學和科技史資料、醫學文獻、變文、詩歌、曲子詞等7大類,內容非常豐富,是我國中古時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敦煌藏經洞的發現,震動了國內外學術界,並由此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門新興學科--敦煌學。同時,這一重大發現,進一步提高了莫高窟的知名度。1987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敦煌莫高窟列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2000年在敦煌、蘭州、香港和北京分別召開敦煌藏經洞發現100周年學術討論會、文物展覽會及各種慶祝活動,進一步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前來參觀莫高窟的中外游人不斷增加,敦煌學的研究方興未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