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古代建築
日期:2016/12/15 1:44:27   編輯:古建築彩繪中國疆域遼闊,歷史悠久,有著7000多年的建築歷史。經過數千年的奮斗,神州大地上出現過無比豐富的古代建築,至今仍保存著豐富的建築遺跡。中國古代建築,集科學性、創造性、藝術性於一體,既具有獨特的風格,又具有特殊的功能,在世界建築中獨樹一幟。無論是秦磚漢瓦、隋唐寺廟、兩宋祠觀,還是明清故宮、皇家苑囿、蘇州園林……無不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建築,無論是宮殿、寺廟、陵寢,還是園林、市鎮、宅院,都是特定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技術諸方面條件的綜合產物。透過它們不僅可以從中國古代建築寶庫中汲取營養,還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對於傳承民族文化,建設美好家園,都將產生積極作用。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著名古建學者張馭寰教授就中國古建的產生與發展、結構與風格及涉及的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問題,作出解答;並從構造到施工、禮制到規劃、細部到整體、單體到組群等方面,采用問答形式,系統介紹中國古建知識。
注:雖然是普及版的古建知識介紹,但其中許多問題,也許我們未必真能回答上來.所以還是有相當的學習參考價值的.
人類經過長期摸索,逐步學會了蓋房子。在原始社會,當時的人不會造房屋,居住在樹上,在樹杈上做小屋以避風雨,久而久之,上下不便,又不可能擴大空間,也不能分居,於是從樹上搬下來,尋找自然山洞。例如周口店人、曲江人、馬壩人等等,他們的住所都是山洞,也就是今天常見的大巖洞。可以想到,在巖洞裡居住,空間那麼大,地勢不平,又沒有隔牆,陰冷而且潮濕,應當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人們在那種情況下,是難以忍受的。於是,從山洞裡走出來尋找安適居處,又挖穴而居。穴居生活上下不便,沒有陽光,甚至想要通風也是困難的。
華夏祖先穴居時間甚久,不論什麼文化期,各式穴居都是極不舒服的。中國大陸住在東北的人們穴居延至很久,到南北朝時期,吉林、遼寧一些少數民族仍住穴居。當地還有一種房屋,名曰“地窨子”,這便是穴居的繼續,不過是多少有一些變化而已。後來,我們的祖先從穴居逐步升至地面,成為半穴居。直到想出了辦法將房屋造在了地面上,這樣,才可以采光、通風,達到了人們應有的要求。
今天,在中國陝西西安半坡博物館展出的原始社會的圓形房屋、方形房屋,基本上都是半穴居,從中可以看出半穴居是我們的祖先擬將房屋升至地上的開始。
古代建築,就是歷史上的建築。中國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那個時代也有許多建築,但都是利用當時僅有的建築材料,如土材、木材、磚石等等,運用這樣的材料來做房屋,當然只能產生留到今天的那樣房屋,如民居、皇宮、廟宇、寺院、祠堂……等等。這些建築得以保護下來,就是中國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