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涵江紅磚厝建築中西合璧
日期:2016/12/14 13:12:1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順茂隆大宅的基石牆上貼的花格瓷磚來自日本
江口的佘氏六合祖居
樓上中式樓下西式的馨美堂
西洋風格的“六角亭”特別顯眼
上世紀30年代,涵江海運和商貿發達,市場空前繁榮,被譽為“小上海”,造就了一批富商和華僑。他們發家後,在涵江地區興建的華宅美屋,融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的特點於一體,既繼承了莆仙老民居的樣式,又吸收了西方建築的風格。那一時期的紅瓦高牆下,流行著一股西洋風。
昔日商賈豪宅頻現西洋元素
許多紅磚建築外表古色古香,內部精雕細琢,細節中混搭西洋元素。據悉,這些“中西合璧”的建築集中建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已退休的涵江區首任文管辦主任程德魯說,這類建築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下洋馬蘭順、新橋頭馨美堂、後坡順茂隆三座大宅,堪稱全市近現代建築的精品。
記者看到,順茂隆大宅采用仙游民居雙座九間廂加護厝的傳統格局,但護厝二樓護欄采用西洋鐵藝裝飾。住在大宅內的徐家後人徐志明說,大宅裡還有很多當時新潮的構建。環埕院的基石牆上貼的花格瓷磚來自日本,歷經70多年風雨,依然色彩光鮮。此前,有日本學者專門前來考察,說這種瓷磚在日本早已斷產。
馨美堂底層為西式連續拱門,二樓卻是傳統中式古建風格。這座名為雙層實有4層的大宅把東西方建築工藝融為一體,目前莆田僅此一座。
馬蘭順大宅是一座鋼筋混凝土框架與傳統磚木結構相結合的新型建築。建造這座大宅的是印尼雅加達歸國華僑林天順。大宅占地兩畝多,1933年開始興建,建築格式是當時剛流行的雙層七間廂回廊式大宅院,大多建材都來自南洋。追求奢華裝飾是僑宅建築的特征,但馬蘭順大宅在裝飾上更重視展現民族文化內涵。
多處精品僑宅多見海外元素
在華僑較集中的江口、石庭、塘頭,隨處可見上世紀50年代左右建造的精品僑宅。把當時海外流行的建築形式“嫁接”到傳統中式宅院,在這些僑宅中屢見不鮮。
建於1938年,位於江口鎮江口社區的佘氏六合祖居二樓廳木地板上鋪著針錦花紋陶磚,廊檐木雕繁復,刻有和平鴿,具有時代特征。在錦江中學有一座1947年印尼吧城華僑捐建的吧城堂。屋頂為八面坡紅瓦,四個缺角處又有小屋面,進入門廳後為“凹”字形樓廊月台,後部為舞台,大禮堂呈八角形。整體紅磚砌就,紅瓦蓋頂,雍容華麗,帶日本“和式風”樣式,又融入我國古建築歇山頂屋面。
在江口東大村東源自然村,一座傳統紅磚厝左右兩邊各連著一座西洋樓風格的“六角亭”,在周邊眾多古大厝中獨樹一幟。記者從涵江區文管辦了解到,這座大宅建於1925年,整座大厝是上世紀20年代莆田流行的住宅格局。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時,已被文物部門登記為文物點,早在2008年就被公布為莆田市近現代優秀建築。當地村民告訴記者,房屋的建造者是早期出洋經商的華僑姚五哥,而大厝的兩座小閣樓又建成六角亭形狀,因而這座大宅被稱為“五哥六角亭”。
西洋元素證明當時商貿發達
這些富有西洋味的傳統老民居是如何建成的?為何集中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緣何流行西洋風?
涵江文管辦負責人認為,這些中西合璧老建築是涵江當時商貿發達、被稱為“小上海”的見證,是涵江古鎮一個重要歷史階段的實物例證,也是莆田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涵江人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在設計自己的家宅時,把海外流行的建築式樣融入其中,改變原有的平房模式,發展為二層樓或三層樓,外觀造型逐漸趨向自由開放。
推薦閱讀:
三明安貞堡 藏在大山深處的客家古建築
撫州東鄉太監牌坊
江西最早的古民居 靖安雲山世第屬
北京十大特色胡同酒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