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石家莊隆興寺

石家莊隆興寺

日期:2016/12/14 12:47:4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隆興寺,位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正定縣城內東門裡,距省會石家莊市15公裡。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評價說:“京外名剎當首推正定府的隆興寺。”隆興寺是全國十大名寺之一,其主體建築大悲閣和閣內的銅鑄菩薩,是隆興寺的心髒和象征。1997年至1999年,經過三年的維修,大悲閣恢復了宋代風貌。修復後的大悲閣,高35.5米,三檐四梯,閣內有供游客上下的樓層,從任何一層都可仔細地觀佛。大悲閣兩側的御書樓和集慶閣也進行了精心修建,如今,三閣並立,巍峨壯觀。 

    隆興寺以大悲閣內的銅佛著稱。古人這樣寫道:“五層畫閣礙雲低,七丈金身可與齊。”可見大佛之高,隆興寺也因此俗稱大佛寺。 

    大銅佛,名大悲菩薩,又稱千手千眼觀音。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五月,宋太祖趙匡胤西征山西曾駐跸正定,因城西大悲寺及寺內銅佛先毀於契丹入侵,繼又毀於後周熔銅鑄錢,乃於開寶四年(公元971年)七月敕令擴建寺院,並重鑄銅佛全身。銅佛矗立在2.2米高的石須彌座上,通高近22米。大銅佛鑄有42臂,其姿勢各不相同,所執法器也各異。或曲或垂,或抱或伸,或持日托月,或持蓮握珠,或仗劍使钺。遠看,猶如奇特的翅膀。大銅佛神態自若,恬靜端莊。全身颀長,比例勻稱,衣衿流暢,富有宋代藝術風格。須彌座上的浮雕精美,刻有健壯的力士,飄逸的飛天,以及伎樂、盤龍等。 

    據隆興寺碑記載,大銅佛的鑄造,是“先鑄佛,後蓋樓”,“就地支鍋,屯土增高,分節鑄,再加雕刻”。自鑄蓮座到鑄頭部,分7節鑄成,最後添鑄42臂。這尊室內銅佛的高度,在獨尊了近千年後,到20世紀初西藏扎什倫布寺內的銅佛問世,它才讓出全國最高銅佛的地位。 

    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原名“龍藏寺”。唐代更名為“龍興寺”。宋初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清康熙年間再次大規模維修,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賜額“隆興寺”,達到第二次鼎盛。 

    寺院占地面積8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主要建築分布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及其兩側。迎門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由三路單孔橋往北,迎面是天王殿。其北是大覺六師殿台基遺址,再北是摩尼殿。經過戒壇,便看到大悲閣、轉輪藏閣、慈氏閣和兩座清代碑亭。它們以大悲閣為中心,組成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渾然一體、蔚為壯觀的建築群。轉輪藏閣的彎梁大斜柱建築法,是我國早期木結構建築的傑作,而慈氏閣的永定柱造做法,乃是我國現存宋代古建築中的孤例。大悲閣後面,是單檐歇山頂彌陀殿。最北端的毗盧殿,是1959年由正定崇因寺遷來。殿內的銅鑄毗盧佛,構思奇特,鑄造精細。三層蓮座,每一蓮瓣上均刻一小佛;每層蓮座上,各跨四尊銅佛,頭戴五佛冠,兩兩相背,面向四方。整個雕塑,共鑄大小銅佛1072尊。它們千姿百態,各具特色。這一形象,被人稱為“千佛繞毗盧”。 

    寺內獨特建築,當推摩尼殿。其平面呈十字形,正殿七間,進深七間,重檐九脊歇山頂,布瓦心,綠琉璃瓦剪邊。四面各出抱廈,以山花向外,建築主體富於變化,主次分明,形制頗為奇特,是我國宋代建築中僅存的一例。大殿雄偉壯觀,又不失矯健優美。殿脊、飛檐曲線如波,自然流暢;四角微翹,如鳥振翅欲飛。殿後南壁浮雕五彩懸山中的倒坐觀音,頭戴寶冠,肩披璎珞飄帶,胸臂裸露,圓潤豐滿,一足踏蓮,一足踞起,雙手撫膝,細眉之下,雙目俯視,神態安詳,姿態端莊優雅,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 

    寺內碑碣林立,最珍貴的首推隋朝龍藏寺碑。它是國內現存著名碑刻之一,是一塊“不發光的金子”,它不僅記載了隆興寺的始建,具有史料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其書法蒼勁有力,方整有致,具有古拙幽深的美感。它上承南北朝余風,下開初唐書法諸家先河,被王國維譽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