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行春橋

行春橋

日期:2016/12/14 13:22:4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行春橋位於石湖風景區上方山路,越城橋西,跨石湖北渚,系九孔石拱橋,初建於宋。每逢農歷八月十八,相傳可見該橋每個橋洞中各有一個月亮映在水中,其影如串,“石湖串月”盛會已成吳地民俗。

    橋始建無考,南末淳熙十六年(1189年)重修時,詩人范成大作記。其地山清水秀,波光塔影,景色宜人。范成大《行春橋記》稱:"往來憧憧,如行圖畫間。凡游吳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則與末始游者無異。"明成化、崇祯間再修。1949年國民黨軍隊撤退時拆去橋東四孔,1953年修復,1957年重修。行春橋為一半圓拱薄墩九孔連拱長橋,東西走向,全長54米。中寬5.2米,中孔淨跨5.3米,矢高2.6米。花崗石砌築,但長系石為武康石,且端部雕獸面,可能為宋代舊物。條石欄板各望柱頭雕蹲獅。橋身平緩,勢若長虹。舊時蘇州有農歷八月十八日游石湖,看行春橋下串月的習俗。相傳這一天,月光初起,入橋洞中,其影如串。游石湖登行春橋者,傾城而出,游船如織,歌舞音樂之聲通宵達旦。清代詩人尤侗詩雲:"常是攜兒看串月,行春橋畔聽吹箫。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