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九華山三藏塔
日期:2016/12/14 12:56:4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位於南京玄武湖南岸的小九華山,因為山頂有一座葬有唐高僧玄奘頂骨的三藏塔而成為佛教的一處聖地。三藏塔建於1944年,198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九華山公園的大門是一座三開門的石牌坊,牌坊的匾額上書寫著“九華山公園”五個大字,柱頭是華表的裝飾,牌坊安裝著朱紅大門,正門兩側擺放著石獅,整體感覺牌坊不似古物。沿石階而上,就是位於山腰的小九華寺,寺內香火頗為鼎盛。
三藏塔建築在一個圓形的石台上,石台南面鑲嵌著三塊石碑,中間一個圓形石碑記錄著玄奘西行的路線圖。左右兩側的石碑形制相同,石碑下面各有一個獸頭。左側的石碑記錄著三藏塔的歷史。右側記錄著玄奘的生平事跡和。在石台東側樹立著文物保護碑。由於三藏塔建造在偽南京政府時期,因此保護級別不高。
塔系磚建仿木結構,下築圓形台基,塔身為四面五層,高20余米,采用的是近代工藝。但三藏塔的風格還是類似於唐代風格。塔底層各開四個半圓壺門,南門上面的青磚上刻著“三藏塔”三字。門券內嵌石邊,石邊雕刻花紋。底層下部四周裝飾石質裙圍。塔門有木質柵欄圍擋。塔心室正中是一座蓮花石座,石座上有一四方石匣,就是玄奘頂骨存放之地。
資料:
小九華山古稱覆舟山,又稱真武山。《寰宇記》載:“在城北五裡,周回三裡,高三十一丈,東接青溪,北臨真武湖;狀如覆舟,因以為名。”《輿地志》雲:“宋元嘉中,改名真武山,以其臨真武湖,山復有真武觀故也。”後因山南麓建有小九華寺,故又稱小九華山,今簡稱九華山。九華山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戰亂時期與其東面的龍尾坡(今富貴山)同為軍事要隘,乃兵家必爭之地。另外,因此山西臨雞籠山,北毗鄰玄武湖,山水清幽,風光绮麗,舊為上林苑之地。早在東吳時,山上就有一個西池,是太子孫登所辟,稱太子湖。東晉置北郊壇於山南腳下,並辟藥圃。後來,“宋元嘉中,以其地為北苑,更造樓觀,改為樂游苑”。劉宋著名詩人鮑照《侍宴•覆舟山》詩雲:“息雨清上郊,開雲照中懸。游軒越丹居,晖燭集淳殿。”正是當時繁華的寫照。
南朝的覆舟山在香火鼎盛之時,有多處寺院和名勝,如龍光寺、法輪寺、甘露亭、阆鳳亭、瑤台等。李白的《鼓吹入朝曲》詩:“朝罷沐浴閒,邀游阆鳳亭”即詠此。歷史變遷,至解放前夕,九華山已一片凋零,“樓台荒廢難留客,林木飄零不禁樵”,只剩下三藏塔和小九華寺幾間禅房。
三藏塔建於1944年,因塔內葬有唐高僧玄奘頂骨而得名。塔為仿西安的興教寺玄奘塔(大雁塔)形式,五層樓閣式青磚塔。塔每層辟有四門,一層中央小石碑上刻“玄奘法師靈骨”,塔基青石上原刻玄奘像和《西行取經圖》。
玄奘法師部分頂骨歸葬小九華山三藏塔有一段曲折的經歷。《金陵梵剎志》載:“古跡三藏塔,唐時建在寺內左,宋天禧寺僧可政往陝西紫閣寺得唐玄奘頂骨,歸塔於此。”據史載:三藏塔建於端拱元年(988年),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玄藏頂骨遷葬於寺的南岡,上建三藏墓塔,為喇嘛塔形式。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在天禧寺遺址上建造大報恩寺,其中琉璃塔稱“第一塔”。另在三藏塔前建三藏殿。清代凌大德所繪《大報恩寺全圖》中,清楚的繪制著在報恩寺的東院、禅堂正殿後面的土山上,有一座喇嘛塔形三藏墓塔,並注明“三藏塔”字樣。
太平天國時期,大報恩塔毀於太平天國內讧的戰火,三藏塔的上部也遭到破壞,被土覆蓋。所幸三藏殿無損,至今保存完好。
1942年的初冬,侵占南京的日軍部隊,在三藏塔遺址上建造“稻垣神社”,挖地基時挖出一個石函,石函兩面刻有文字,記載唐玄奘遺骨輾轉來寧的遷葬經過。日軍連夜對塔基進行發掘,並嚴密封鎖消息,直至1943年2月3日才見披露於汪偽的《民國日報》。23日,日軍因輿論所迫,在發掘的原地,由日方高森部隊交給當時的偽國民政府,由偽外交部長兼文物保管委員長褚民誼接收。移交的文物中有頂骨、金佛像一座、納骨小龛及玉飾寶、古錢等。此後決定將玄奘頂骨及石函重新安葬。初定於南門外的普德寺,後改在玄武湖邊的小九華山。
1956年,小九華山辟為公園,後又重建倒塌成廢墟的小九華寺。20世紀80年代初,在三藏塔東、西兩側山頂上重修了甘露亭和阆鳳亭;90年代,修復三藏塔基《玄奘西行取經圖》和獸頭;並對公園進行全面規劃整修,使小九華山綠蔭蔥郁,花木隽秀。站立山巅環顧,近有彎曲的古城牆、碧波的玄武湖,遠眺鐘山、幕府丹青影顯,俯視城郭,山、水、城、林、市盡收眼底,實為金陵風景佳絕處。
推薦閱讀:
肇慶端州古城牆
考古工地挖出王府遺址和神秘地下室
甘肅斥資億元保護和修復武威天梯山
鄭州二七紀念塔加緊整修明年五一恢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