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從江縣古老而神奇的增沖侗寨
日期:2016/12/14 12:41:2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貴州黔東南州從江縣增沖村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侗家村寨。據歷史記載,增沖村建寨已有600多年的歷史,600多年來,世世代代的增沖村人民創造出無數的神奇。
廈蓉高速往洞站出站12公裡變到增沖寨頭,一眼望去,整個增沖村寨盡收眼底,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所環繞,四周青山環抱,古樹參天,寨中古建築鱗次栉比,造型獨特,然而,最搶眼的莫過於高過所有古色古香吊腳樓的國寶--增沖鼓樓,她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照耀著整個增沖侗寨,也閃爍這增沖這個古老村寨的文明。
“增沖”屬漢語地名,侗語稱“通便棉”,意味著增沖在九洞地區富甲一方,住在山沖內的坪地上,由於這裡土地肥沃,增產增收,人民生活富裕,後人將該地取名為“增通”,以後又改名為“增沖”而得名。
國寶--鼓樓。始建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鼓樓為全木質寶塔形結構,雙層樓冠,通高25米,密檐式十三層重檐八角攢尖頂侗族古建築,占地115平方米;各層內壁有精致的方格和萬字格欄桿。正門上方懸有二匾額,其一是清道光五年(1825年)三寶寨(今榕江車江寨)所贈的“萬裡和風”,其二是1983年9月三省六縣攝影展會議代表所贈的“侗寨生輝”;1985年11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為國家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迷宮式”的古巷道。密集的增沖寨子不算大,然而蜿蜒曲折的巷道卻讓你找不著北,曾有“進來容易,出去難”之說;潺潺的溪水上一座座古老而精致的花橋上涼風徐徐,這裡是侗家人練歌地方,這是老人們抖鳥的場所,這裡也是通向寨子的通道。過了花橋銜接著的就是鋪滿青石板的古巷道了,輕輕踏上青石板,“咯咯”的腳步聲自然響起,沿著未曾有一段超過5米的直段帶你在侗家吊腳樓件穿梭,時而有清脆的馬蹄聲傳來、時而有老人們的閒聊聲、小孩的嬉戲聲、青年男女的歌聲傳來,卻未見氣人,只聞其聲,像聽著一曲曲搖滾樂。
多彩民族民俗。增沖侗寨民族民俗原始古樸、獨特,時常有男女青年行歌坐月(月光下集體談情說愛)、時常與相鄰村寨或其他村寨相邀吃相思等活動熱鬧非凡;神秘的娶、嫁、葬習俗讓你為之一振;每逢節日,增沖人穿著全以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而成精美的盛裝,無不感歎工藝的精湛;熱情好客的增沖人以粘米飯、腌魚、燒魚、腌肉、紅肉、牛癟、羊癟、自釀米酒讓你回味無窮;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如過侗年、吃新節、關牛節、園秧節、開秧門等節日讓你目不暇接。
神秘的石氏龍鳳三體墓。石氏龍鳳三體墓形成於清代道光年間。墓主人為一男二女,即一夫二妻墓,中間的墓碑上雕刻龍盤樹,表示男墓主,兩邊的墓碑上雕刻鳳盤樹,表示女墓主;三體墓與石氏驕體墓基本一致,只是墓碑中央未設置能開合拆卸的石門,而是用整石雕刻的雙龍抱柱和龍鳳抱柱的镂空高浮雕固定式碑門。
當離開增沖時,我還在回味古井井水的清涼、回想石雕花窗的精致、驚歎萬古傳名碑的神秘、佩服世代增沖人民的智慧與神奇……
推薦閱讀:
獨特蟠龍雕柱:柏山東岳廟古建風采
隴西威遠樓:晨鐘暮鼓示昏曉
甘肅永昌鐘鼓樓:東來西往絲路第一樓
遠去的戰鼓——桃渚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