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春秋時期稱為塗水、魏榆,戰國時期改稱榆次,隸屬太原郡,是游覽晉商文化走廊的最佳起點。

榆次老城是隋開皇二年(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築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榆次老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旅游資源獨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牆、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等人文景觀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融晉商文化、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都市文化於一體。同時,晉中古樸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賦予老城靈氣與生機,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榆次老城占地100萬平方米,古建築群和園林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老城內有城隍廟、縣衙、文廟、鳳鳴書院、南北大街、市樓、思鳳樓、清虛閣、大乘寺、西花園和桑芸故居遺址公園等眾多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建築斗拱交錯、重檐飛翹組成了廟、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風格及宏偉景觀。整個景區分為民間文化博展區、民間傳統文化演示區、民居文化區、市井商貿文化區、宗教文化區、文物古玩區等6個區域。內容豐富的展品,形象生動地介紹了中國民間習俗和民間文化,吸引海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榆次縣衙,是我國保存完整的縣級衙署,有“三晉第一衙”之稱,占地2萬平方米,始建於宋朝,歷史上曾建有5堂26個院落,內有思鳳樓、寅賓館、牢神廟、縣丞院等建築。整個縣衙經歷代修茸,石雕、磚雕、木雕藝術品刻工精細、刀法娴熟、生動古樸、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作為古代衙署,布局采用坐北朝南、中心對稱的形式,主體建築皆建於同一中軸線上,運用了三進三出、東高西低的傳統修造方法,顯得層次分明、凝重肅穆、莊嚴巍峨。
衙署內陳列了古代官服、刑具、十八般兵器、訊仗、官轎、夾棍以及文化內涵豐富的楹聯牌匾。“帝制早廢,縣衙猶存”,“珍貴史跡,進門有益”。游覽至此,可以領略古代衙府的風貌,了解封建社會衙門的歷史、政治、文化;也可以寓教於樂,過把“知縣”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