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山景區總面積1913公頃,由飛山寨和飛山湖兩大景觀區組成。飛山異峰突兀,四面陡絕,頂腹平曠,形若鼎鐘,傳說由玉皇大帝華蓋吹落而來。頭寶鼎、二寶鼎、三寶鼎雄居峰巅,蓮花洞神露、白雲洞神泉普惠萬民,“飛山夕照”堪稱蓬萊仙境。飛山是宗教名山、游覽勝地,歷為兵家爭奪要塞,現存唐代以來的古跡遺址40余處。五代時期我國西南民族首領楊再思,以飛山為中心建立新的封建土地制度,維護華夏一統,推動民族融合,被尊為飛山神,至今仍被湘、黔、桂、鄂、渝、川、滇地區信眾立廟祭拜。飛山廟、方廣寺、白雲洞寺、飛山寺千年香火不斷,每年農歷六月十八的飛山廟會引來外地數萬信徒朝聖。西南飛山水庫湖光山色,與飛山相映成輝,附近有大地之父、獅子坡、生態植物園、諸葛八卦陣等自然人文景觀。
白雲洞
白雲洞位於飛山東南絕壁,巖壑嵌空,濺流飛檐,古柏蒼翠。原洞中寺廟為明代靖州司馬吳文宗所建,镌“白雲洞天”於其上,兵憲秦某建有一亭,並題“天開列嶂”四字。2004年以來,民間捐資對白雲洞寺進行了兩次修復,寺中供奉飛山神和觀音菩薩,善男信女虔誠祭拜,無不靈驗。
白牛洞
白牛洞,又名飛珠巖。洞壁光滑呈半弧形,山泉沿洞頂飛流而下,狀如水簾,在陽光照射下,銀光閃閃,遠遠望去,猶如一頭白色水牛鑲嵌在洞頂之上,故名“白牛洞”。相傳一白牛精經常在飛山腳下糟蹋莊稼,山民無不恨之。某日,一勇漢得飛山神相助,在步雲橋上將白牛精一腳踢飛,深嵌巖壁,從此白牛精不再禍害百姓。有緣人透過陽光照射下的瀑流,仍可看到石壁上鑲嵌的大白牛。
碑亭
鄧子龍《登飛山》碑刻
鄧子龍(1527—1598)字武橋,江西豐城人,明代軍事家,曾任靖州參將,官至副總兵,在抗倭援朝戰爭中,率軍與倭寇肉搏,英勇殉國。1581年,鄧子龍奉命平定五開衛(今貴州黎平)少數民族起義後登飛山作詩:南來倚劍上岧峣,滿眼烽煙坐裡消。神器自知無鬼域,嫖姚何處有天驕。巖飛瀑氣披深洞,風送鐘聲下遠苗。西望六百八十穴,我欲一掃歸天朝。《登飛山》碑刻書法流暢,剛健潇灑。
譚延闿題聯碑刻
譚延闿(1880-1930)字祖安,湖南茶陵人,曾任兩廣督軍,湖南督軍兼省長,湘軍總司令,國民政府行政院長。譚延闿題聯碑刻於民國初年,高175cm,寬78cm,厚10cm。碑刻:“恐是漢代韓張良,願學北地傅介子”。
方廣寺
方廣寺俗稱飛山大殿,建於宋,毀於元,重建於明洪武年間,清乾隆癸卯年(1783)維修,1993年重整,2005年擴建。寺院占地0.7公頃,建築總面積1800m2,殿宇背靠飛山寶鼎,紅牆青瓦,精致幽雅,古色古香。四周綠樹成蔭,古木參天。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飛山寺
飛山寺在宋高宗皇帝御賜寺名“松林禅雲”古剎原址擴建而成。寺院占地總面積9.49公傾,由大雄寶殿、園通寶殿、天王殿、山門殿、鐘樓、鼓樓等十多座仿古建築組成,為湘、黔、桂周邊地區最大的佛教寺廟群。
珠寶巖
在白雲洞絕壁處,有一突出的圓珠巖石,直徑約20cm,又名天鵝蛋,旁有文字數行,相傳為神仙所書,誰能一氣念完,就會石裂寶出。
寶鼎
飛山寶鼎由頭寶鼎、二寶鼎、三寶鼎組成。
頭寶鼎,居飛山之巅,海撥744.2m,為飛山頂峰。四面陡絕,峭壁凌空。一巨石伸出峭壁,上刻“凌雲”二字。峰頂建一寺,系飛山祖廟。飛山祖廟建於宋元豐年間,為拱形屋頂,鑄鐵屋面,結構嚴謹,是我國西南各族民眾祭祀楊再思的首座寺廟。
二寶鼎,是古代屯糧祭神、觀戰點將之所。據康熙《靖州志》記載:“山上屯兵之處尚有米穴,其米黑而成面,齒之如炭心,恙者服之辄愈。”人們稱之為“烏米”,後人掘土仍有黑米可見。
三寶鼎,海撥725m。峰頂寺廟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所建,全石料砌築,結構嚴謹,玲珑精致,至今保存完好。
古道
飛山古道始建於鹹通年間,由紅砂巖塊石鋪設而成,因年久失修,道路損毀嚴重。2008年政府出資整修。整修後的古道為青石板路面,寬1.6m,全長2299m,共2689級。古道起於山門廣場,經迎仙橋、陡嶺、月雲亭,過白雲洞、珠寶巖、天界靈祠,進方廣寺,直達頭寶鼎。古道兩旁綠樹成蔭,鳥啼蟬鳴,芳草鮮美,花香撲鼻,自然人文景觀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
天界靈祠
天界靈祠,始建於北宋末年。飛山太公楊再思為保境安民,經常到白雲洞頂右側平台巡視。後人為紀念他,在其經常巡視的平台修建祠廟,塑楊再思神像供奉。百姓每到祠中朝拜,除供奉香火外,還於祠前焚燒草鞋追憶楊太公當年艱辛。因該祠地處雲天分界之際,故稱“天界靈祠”。
蓮花洞
蓮花洞寬而深,舊時洞內楹捨精美。相傳洞口長著一株觀音蓮,花瓣上的露珠可醫百病。遠近鄉民慕名前來取露求醫,無不靈驗。後人為紀念這株觀音蓮,將此洞取名“蓮花洞”,並建寺廟,供人朝拜。
靈光寺
靈光寺原名靈官殿,始建於明朝末年。相傳寺內有一高僧辭官在此修行,善男信女於寺中求卜問事,件件靈驗。因該高僧原為朝廷官員,民眾遂稱此寺為靈官殿。2005年,民間捐資維修,更名“靈光寺”。
金桂樹
金桂樹是桂花樹種之一,屬亞熱帶闊葉喬木。該樹栽於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500百多年。每年八月中秋前後桂花盛開,方廣寺沉浸在醉人心扉的花香之中。長久以來,人們把桂花作為榮譽和勝利的象征,“折桂”、“桂冠”成為“第一”的代名詞。從古至今,莘莘學子幕名前往金桂樹下,合什繞樹,祈求功名,常有如願。
銀杏王
銀杏樹又名白果樹,俗稱“公孫樹”,有“公種而孫得食”的含義,是國家一級保護樹種,被譽為植物中的“活化石”。相傳該樹是飛山太公楊再思所栽,已有千年歷史,至今枝繁葉茂,凸顯王者之氣。心誠之人倚樹而坐,可享福祿壽喜之運。
飛山廟
飛山廟又名威遠侯廟,始建於宋元豐六年(1083)年,是紀念五代時期民族首領楊再思的廟宇。該廟坐西朝東,東西長72.5m,南北寬24.5m,占地總面積1776.25m2。寺廟莊嚴肅靜,氣勢雄渾,基本保留了宋代建築特點,因後經歷代維修擴建,亦雜有明、清建築風格,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199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