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歷經200多年古宅“風韻猶存”

歷經200多年古宅“風韻猶存”

日期:2016/12/14 13:01:2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古宅  

      陳家大宅院南院

    伴隨著家境的逐漸殷實和後代人數的逐步增加,陳家的房屋建設也漸入高潮。從康熙年間開始到嘉慶年間100多年的時間裡,陳家大宅院在尹莊村形成了一個大片的區域,並被分成了南北兩個院落群的格局,大大小小有幾十個獨立的院落組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陳家大院為南院,建成於清乾隆年間,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由於大部分房屋的牆體為土坯結構,所以這兒的不少宅院顯得破舊不堪。

    在靠近陳家院落的一條東西大街上,一位叫陳家喜的陳家後人巧遇到我們,當了解到我們的來意後,陳家喜便熱情地當起了向導,一行人看了幾處小院後,最後領我們到了陳家大院最南面的一處四合院。

    不同於一般大門的朝向,這座四合院的大門面北而開,牆體為青石青磚,門板門框皆為實木制作,靠近大門的西面是一青磚影壁,影壁的上方由弧瓦和磚雕疊澀組成,中間由青磚斜向豎貼成一大大的內嵌正方形圖案。

    從這兒進到院內發現,這個院落南北長足有20米,東西寬約13米,有3間北屋,5間南屋,東西各3間廂房,再加上其他用途的房子,一個院內的房屋竟然有20間之多。整個四合院最為精美的當數5間南屋了。南屋腰線以下為精打青石壘就,石與石之間的縫隙特別細小,而墊平石塊的竟然是打碎的鐵鍋片。腰線以上全為青磚成牆。門窗上方全是青色瓦磚雕飾的垂花,顯得極有雅趣和立體感,門前的迎風方正平實。進的室內發現非常亮堂,室高竟然有4米,兩架粗大的木梁架設在上端,屋寬為7檩制式,檩條上面鋪設的不是一般的蘆葦,而是鄉村很少見的編箔。

    這座南屋有兩個門,這種有南北兩個門的房屋在鄉村被稱為幺屋,即打開北門為南屋,打開南門為北屋,進出非常方便。另外,這座屋還在兩邊設有兩個裡間,特別是東邊的這個裡間屋內,設有二層裝置和夾壁牆用來躲避匪患。

    現在這座南屋還在住著人,主人叫高現林。正當我們詫異這個四合院的主人為什麼不是陳家人時,陳家喜介紹,建國初期的土改時,人民政府將陳家大院落的部分房屋分配給一些貧寒的無房戶居住所有,高家就是那時候搬進來的。但高家和陳家一樣,非常愛惜這些由來已久的古建築,甚至還費了很大的工夫將東西廂房的泥坯牆挖補成青磚牆。

    陳家圓窗樓

    陳家大院落在歷史上究竟有多少間房子,多少個獨立的院子沒人能夠說得清,但現在遺存的各個小院卻是同中有異,各有千秋。就在這片區域中,有一幢建築就特別的引人注目。

    這裡也是一處四合院,大門朝東,就在這個小院的北邊位置,建有一座上下兩層的樓房。從外面看,這座樓高有6米,長有9米,進深約有4米,建築材料為磚石。下層中間開有正門,兩邊為方形窗子,樓上的南立面有3孔窗戶,中間的是方形,兩邊的窗子為圓形,但在裡面卻做成了方形。天圓地方,外圓內方,又圓又方的哲理構思,在這兒體現得淋漓盡致。

    正門及方窗上頭的裝飾為磚雕垂花,並加以弧瓦和瓦當疊飾,顯得極為富貴和精美。雕花頂端的兩角向上尖翹,富有江南建築的韻味和特色。屋檐上一對向下淌水的石溜子,打錾的紋線疏密有致,看上去很有藝術性。

    在室內樓下的東北角,放有一架上樓的專用樓梯,全木結構,共有9級,長度約有3.5米,下面3級沒有扶手,4級以上的左側安有扶手,到上面7級時還裝有借力用的木拉手。整架樓梯設計的巧妙實用,可以整個移動。到今天為止,包括這架樓梯在內,整座樓房保存得非常完好。

    這座圓窗樓所在的四合院現在的主人叫陳華,也是陳家的一位後代。據他介紹,抗戰時期,由於陳家房多屋眾,大峰山革命根據地的黨政軍領導及部隊經常來這裡駐扎。長清縣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張耀南縣長就住在他家一間較大的屋子裡,後來日寇得到了風聲,把他家這間屋子點火燒了並拆毀了數間房子的檩梁去修據點,以示給擁護抗日的群眾威懾。陳華的爺爺陳耀亭就是那個時候參加的八路軍,後來隨峰山大隊在五峰山葛條峪活動時被日寇圍困而不知了下落。

    村東保存完整的

    尹莊關王殿

    從陳家院落群出來就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寬闊大街,這條大街也是現在尹莊大集所在地。從這兒向東走百十米的位置,有一座關王殿端坐在大街的北邊。

    尹莊關王殿長約6米,進深4米,屋頂中間起脊,前面是1.2米寬的抱廈,由兩根八稜石柱支撐,石柱下方的柱礎為蓮花墩石。兩根石柱上刻有“兩道蠶眉鎖住漢家社稷,一雙鳳眼勘破曹氏奸雄”的對聯。殿門兩邊的下方有一對鼓形的門當。進的殿內發現北側建有東西貫通的長形供台,而供台上的關公及其他神像全無。殿內的四壁繪有壁畫,但早已模糊不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