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遼寧朝陽青峰塔

遼寧朝陽青峰塔

日期:2016/12/14 12:53:0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青峰塔

青峰塔

青峰塔

青峰塔

青峰塔

    青峰塔又名五十家子塔,位於遼寧省朝陽縣西營子鄉五十家子村西山勢較緩的柏山頂上,東有小凌河支流雙龍河由北向南流過,1993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青峰塔的建築裝飾特點

    青峰塔是遼寧僅存的五座方形遼塔之一,該塔為方形磚築、空心十三級密檐式塔,塔身南面砌有抱廈。維修前殘高25米,由塔台、基座、塔身、塔檐、塔頂幾部分組成。

    塔台牆原為青磚砌築,經局部清理發掘,在北面露出部分磚築台面,其他結構不清。塔基座正方形,每邊長8.96米,基座由三部分組成,下部東、西、北三面現均是棋盤格式的牆體;是1994年維修時補砌的;中部由三組磚雕組成,第一組每面分三段,中間隔以蜀柱,交角用圓蜀柱,束腰部位磚雕纏枝牡丹圖,第二組每面砌成五個壺門,中間隔以蜀柱,交角處施力士,伎樂天,門兩側雕舞樂人物,做雙手捧物狀,第三組層每面設三個龛,內雕伏獅。塔基座上部為雙層仰蓮座,仰蓮飽滿。

    基座南面開券門,券門與門樓式抱廈相接。抱廈亦為磚仿木結構,面闊一間,單坡頂。兩檐柱圓形,帶側腳,柱頂施闌額、普柏枋,上置雙抄五鋪作,鋪作上托檐檩、木椽及瓦頂,抱廈門兩旁牆上各磚雕一金剛,通過券門進入塔心室,塔心室平面為八角形,北壁早年曾立一座石塔,塔座上雕蓮花座、獸面、佛像、伎樂人等,現已破碎,券頂為八角攢尖式,每角帶四鋪作,鋪作做工精細。在塔心室內地面於清理時發現一塊方型石板,石板上刻有“安德縣”字樣。

    塔身四面中央有浮雕四佛,上有華蓋蔽塵,兩側有脅侍,塔身每面脅侍外側立有兩個磚制方形十三級密檐小塔,合為八大靈塔。塔身四角的交角部位置圓形倚柱,側腳明顯,柱頭有卷殺,柱頭上置闌額、普柏枋。再上乃磚雕雙抄五鋪,轉角鋪作及中間的補間鋪作皆出45°的斜拱。鋪作之上置檐檩,承托第一層大檐,大檐上瓦面使用筒板瓦,二層以上均以磚疊澀出檐;瓦面用條磚鋪砌,再用磚砍磨成筒瓦樣,壓條磚縫鋪頂,即不用板瓦,也不用勾頭滴水。11層―13層疊澀出檐磚坍落,僅存局部束腰磚。殘存部位結構松散。塔頂不存,原形無考。

    遼塔最顯著的特點是以其精美豐富的磚雕裝飾塔身,既使建築本身美麗壯觀,又充分凸顯佛教思想內涵,以供眾生頂禮膜拜。解讀遼塔塔身磚雕內容,深刻了解當地遼代時佛教信仰,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遼代文化。

    青峰塔塔身的裝飾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反映了遼代朝陽地區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青峰塔塔身的裝飾內容,解讀其內涵。

    青峰塔塔身為方型,由四面磚雕組成。按順時針方向,依次介紹。塔身南面正中主尊,結跏趺坐於三馬須彌座上,頭飾寶蓋(殘損),身後身光由背光和頭光組成,身披袈裟,右手橫於下腹,結定印,左手當胸,手部殘損,手印不清。旁兩利供養菩薩蹲跪在蓮花座上,手持供盤,亦飾有背光和頭光組成的身光,頭頂飾以寶蓋,寶蓋上飾飛天,外置方型十三級密檐靈塔。根據其所處方位和三馬生靈座可以確定此尊主佛當為南方寶生佛。

    西面磚雕與南面基本相似,西面主尊所坐生靈須彌座和手印與南面不同,為三孔雀座,雙手交叉於腹部,結彌陀定印。主尊兩側脅侍菩薩與南面也不相同,兩菩薩結跏趺坐於蓮台之上,面向主尊,手結根本印。根據其所處方位和三孔雀生靈座可以確定此尊主佛當為西方阿彌陀佛,兩側菩薩當為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北面磚雕與南面、西面基本相似,唯有主尊生靈座、手印不同,兩側菩薩也略有差異。北面主尊生靈座為三迦樓羅(金翅鳥)座,左手當胸,手部殘損,契印不清。右手施無畏印。兩側菩薩沒有南面和西面的身光,站在單層蓮座上,已沒有西面的脅侍菩薩的和南面供養菩薩雙層蓮座地位高,呈樂舞姿式。根據其所處方位和迦樓羅(金翅鳥)座可以確定此尊主佛當為北方不空成就佛,兩側菩薩當於伎樂菩薩,其修行層次和地位低於協侍菩薩。

    青峰塔最為特殊的是東面磚雕,其佛像組合與該塔其他三面風格明顯不同,與朝陽地區其他現存四座遼代方塔的東面的佛像組合也完全不同。青峰塔其余三面基本構圖為一佛二菩薩,而東面的佛像組合為三佛。主尊與其他三面造型基本一致,除生靈座與手印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東面主尊的生靈座為三象座,左掌置於胸部,右掌覆於膝上,指端觸地,表示得心不動,乃是阿閦佛在金剛界羯磨會中的羯磨印。主尊兩側以佛的位格取代了其他三面的菩薩,頭部不再是戴寶冠的菩薩形象,而是變成了螺髻佛的形象,北側佛像結跏趺坐於蓮台上,左手托缽置於腿上,右手置於胸前;南側佛像雙手舉起,置於頭頂。按照其所處方位和三象座推斷,此尊主佛在密宗金剛界當為阿閦佛,主尊北側持缽當為藥師佛,而主尊南側佛的位格則有些不清。如果按密宗金剛界的布局來說,主尊為阿閦佛,其兩側當為脅侍菩薩或供養菩薩,而不應該是二佛;如按橫三世佛構成,主尊則應為釋迦牟尼佛,左側為東方藥師佛,右側應為西方阿彌陀佛,這又與該塔西面的阿彌陀佛重復。筆者推測,青峰塔東面佛像的主尊當為阿閦佛,北側為藥師佛,南側為遼代密宗經常供奉的金輪熾盛光佛。但這僅是推測,還誠望大家給予指教。

    靈塔為方形十三級密檐式,按唐般若譯《本生心地觀經》卷一“序品”(《大正新修大藏》第三卷.本緣部上)中的關於八大靈塔的記載,從南往西依次是:拘婆羅國淨飯王宮生處寶塔,摩伽陀國伽邪城邊菩提樹下成佛寶塔,波羅奈國野鹿園中初轉法輪度人寶塔,捨衛國中給孤獨園與諸外道六月論議得一切智馨名寶塔,安達羅園曲女城邊升秕利天為母說法共梵天王及天帝釋十二萬眾從三十三天觀三道寶階下自閻時神異寶塔,摩竭陀國王捨城邊耆阇崛山說大般若法華一乘心地經等大乘寶塔,毗捨離國庵羅衛林維摩長者不可思議現疾寶塔,拘屍那國跋提河邊婆羅林中圓寂寶塔。八大靈塔概括了佛祖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

    青峰塔從平面形制,整體結構、磚雕飾樣相似於朝陽境內的北塔、南塔、雲接寺塔和大寶塔。前出抱廈風格與西安小雁塔相似,秉承了唐風,更加顯現了青峰塔的靈氣。

    二、青峰塔的佛教思想

    青峰塔塔身磚雕是依照密宗金剛界曼荼羅九會之一的成身會軌儀為主,裝飾塔身,以塔心室為中央大日如來,四方四佛拱衛,在體現密宗金剛界曼荼羅成身會軌儀的同時,又夾雜著對東方藥師佛和熾盛光佛的尊崇,東方阿閦佛左右二脅侍菩薩被東方藥師佛和熾盛光佛所取代,反映了遼代朝陽地區人民希望在藥師佛和熾盛光佛的佑護下,拔除生死之病,消除一切災難的願望。之所以將藥師佛和熾盛光佛雕塑在東側,除這兩尊佛均為東方佛外,還與契丹民族崇日尚東的原始宗教有關。在成身會中,對西方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信仰又明顯地予以突出,從西面阿彌陀佛的兩脅侍菩薩後裝飾背光和頭光,且均結跏趺坐於蓮台上,手結根本契印上可以看出,阿彌陀佛菩薩的裝飾明顯高於南面的寶生佛和北面的不空成就佛的供養菩薩。

    遼代中期時信奉的佛教以雜密為主,陀羅尼信仰盛行;到了中期稍晚,向純密演變,以金剛頂系信仰逐漸取代了雜密的信仰;到了遼代晚期道宗和天祚帝時,以道宗為代表,在繼續尊崇金剛頂系純密的同時,又極其重視華嚴義理的研究和信仰,在道宗的倡導下,華嚴宗和密宗有機結合,多重含攝,顯密圓通。青峰塔塔身的裝飾內容充分反映了遼代晚期的多重含攝,顯密圓通的信仰特色,即以密宗金剛界曼荼羅為主的同時,突顯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信仰,突顯東方藥師琉璃光佛和熾盛光佛信仰。

    三、青峰塔建造的時代背景

    根據青峰塔的形制,可以斷定青峰塔建於遼代,因史料記載缺乏,具體始建年代不詳。依照磚雕形式和磚雕內容分析,青峰塔應是這五座現存方塔中時代最晚的一座。

    塔東面山下村內為遼代安德州城址,城址附近曾發現乾統八年朝請大夫、守殿中少監、知安德州軍州事耶律劭撰文的《大遼興中府安德州創建靈巖寺碑》。碑載:“安德州靈巖寺者,北連龍岫,前俯郡城,……初,統和中,有山主僧可觀與其同志,幼為縣吏,各負逋租亡命此山,太平五年,復有邑裡趙延貞、王承遂、張茔、焦慶等三十有三人,狀施烽台山四面隙地,以廣布金之淨域,遠模靈鹫之風規,增大給孤之園,益茂耆陀之樹……。重和初,元有郡人雄武軍節度使太原王公育,與邑人尹節、高聳等,禮請悟開上人住持,經始營葺,僧眾螘(同蟻)附,工徒子來。殿宇嶷爾以有年,錢谷豐衍而不匮……鹹雍六年(1070年)復錫靈巖之號……有闾山忏悔守司徒通圓慈行大師志福,游憩於此……壽昌初元,歲次己亥,復建大殿……群峰巑岏而缭若垣牆,諸塔聳峻而勢同湧現”。通過上述記載,可以隱約地看出,青峰塔應是靈嚴寺所屬,在碑中雖沒有提及此塔的修建,但能看出至少在壽昌初元時,在靈嚴寺附近存在不止一處佛塔,青峰塔應是諸塔之中的一個。曾游憩於此的闾山忏悔守司徒通圓慈行大師志福,曾在遼道宗倡導下,編撰了《釋摩诃衍論通玄鈔》四卷、《通玄科》三卷、《大科》一卷,這些著述體現了密教義學和華嚴思想的結合。由此可以看出,當年此寺應是以密宗修行為主的寺院。

    契丹建國後,朝陽地區屬中京道大定、興中二府。遼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命韓知古完葺唐柳城置霸州,制置建、霸、宜、錦、白川等五州。重熙年間,又升霸州為興中府,統二州、四縣。二州即安德州、黔州。今朝陽縣五十家子古城,即安德州及其倚郭安德縣故址。據《遼史.地理志》載,“安德縣,統和八年析霸城東南龍山徒河境戶置。初隸乾州,更屬霸州,置州來屬”。霸州屬興中府,興中府所屬居民來源為“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因此,安德縣的居民應是以奚及燕民為主。

    日本人向井佑介在《朝陽北塔考—從佛塔和墓制看遼代的地域》一文中指出,(京都大學《遼文化.遼寧省調查報告書2006》,《遼寧省博物館館刊.第三輯》,遼沈書社),遼代制度和文化具有兩面性,以遼代南北官制為代表的契丹人和漢人的差異在遼代文化中表現明顯。太宗會同元年(938),由後晉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的文化是在唐末、五代的傳統上產生的,與契丹本地的以現內蒙東南部和遼寧省為中心地域的文化有很大不同。以朝陽為中心的地域,處在南北兩大文化圈之間,出現了反映南北兩大文化圈要素的獨特遼代文化。

推薦閱讀:

臥房風水助旺龍年生子

代表建議:保護好古村落 古民居中的湖南記憶

福建南屏光澤新甸古街

雷州半島古村落亟需保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