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黃山棠樾牌坊群

黃山棠樾牌坊群

日期:2016/12/14 12:51:0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棠樾牌坊群

    在歙縣西鄉,距歙縣城12華裡有村曰“棠樾”,棠樾村明清時外出行商的人頗多,有的成為世襲的官商門第,“上交天子”,“藏镪百萬”。他們出巨資在棠樾故裡,修造了一系列以鞏固宗法制度為目的的建築物,牌坊群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在棠樾村東端甬道上,井然有序志地屹立著七座牌坊,拔地而起,古樸典雅,蔚為壯觀,自然地構成牌坊群,無論從前還是從後看,都以“忠、孝、節、義”為順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個情感交織的動人故事,使參觀者歎為觀止。

    追溯一下歙縣的歷史,正如《安徽通志》記載的,歙縣“地狹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往往仰給四方”,這是歷史上形成徽商的原因。明清時期,是徽商發展的黃金時代。他們在揮霍享樂之余,“修祠堂,建園第,重樓宏麗”,並在一定程度上資助親友,養老恤貧,以及從事修橋補路等公益事業。棠樾牌坊群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

    牌坊,是歷史授予黃山的勳音。歷史上,黃山(徽州)英才輩出,代不乏人,誕生過李廷、朱熹、畢升、胡開文、王茂蔭、戴震、胡適、陶行知、黃賓虹等一大批傑出人物。僅歙縣一地,明清兩代就有542個進士,1531個舉人,“父子尚書”、“同胞翰林”流譽鄉裡,“連科三殿撰,十裡四翰林”成為美淡;尤其是在這程朱理學的故鄉,婦女受封建的“節烈”觀念殘害至深,出現過一大批以《儒林外我》中王三姑娘為代表的節婦烈女。舊時代為旌表這些“忠孝節義”的“優秀”人物,黃山市各地都建有大量的牌坊。這些歷史的陳跡雖屢遭破壞、至今仍有100多座完好地保存著。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

    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時期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建築風格混然一體,雖然時間跨度長達幾百年,但形同一氣呵成。歙縣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這種青石牌坊堅實,高大挺撥、恢宏華麗、氣宇軒昂。到了明清兩代,牌坊建築藝術也日臻完善。建築專家們認為:棠樾牌坊對研究明清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建築藝術和徽商的形成和發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極其重要價值。

    在封建社會裡,為了表彰在“忠孝節義”等各方面“功勳顯赫”的官員,為朝庭興旺作出的“傑出貢獻”,當朝政府常常批准在這些人的故裡村頭,修建“功德牌坊”,借以號召人們以此為榜樣報效朝庭。歙縣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這種青石牌坊堅實,高大挺撥、恢宏華麗、氣宇軒昂。到了明清兩代,牌坊建築藝術也日臻完善。

    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倫理道理的概貌。其中一座明代牌坊,橫匾上镌刻“御制慈孝裡”幾個大字,為皇帝表彰徽商鮑壽遜父子而建。據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鮑氏父子被亂軍所獲,並要二人殺一,請他們決定誰死誰生。孰料父子爭死,以求他生,感天動地、連亂軍也不忍下刀。後朝廷為旌表他們,賜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為鮑氏宗祠題聯曰:“慈孝天下無雙裡,錦秀江南第一鄉。”又據傳,棠樾鮑氏家族當時已有“忠”“孝”“節”牌坊,獨缺“義”字坊。其村鮑氏世家,至鮑漱芳時,官至兩淮鹽運使司,掌握江南鹽業命脈。他欲求皇帝恩准賜建“義”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糧十萬擔,輸銀三萬兩,修築河堤八百裡,發放三省軍饷,此舉獲得朝廷恩准。於是,在棠樾村頭又多了一座“好善樂施”的義字牌坊。在歙縣眾多的牌坊之中,這種“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與經濟互為融貫的密切關系屢屢可見。

    明坊3座是:慈孝裡坊,鮑燦孝子坊,鮑象賢尚書坊。前二坊為卷草型紋頭脊式,後一坊為沖天柱式,3坊都是4柱3間3樓。慈孝裡坊上面镌刻“御制”、“慈孝裡”字樣,是旌表棠樾人鮑壽孫和他的父親,即“父慈子孝”的牌坊。該坊通面闊8.57米,進深2.53米,高9.60米。整個牌坊典雅古樸而厚重。明3坊其結構、規格基本相同,只是雕刻內容從粗犷簡單的花卉到精致繁缛的鳥獸,有所不同。

    清坊4座是:鮑文齡妻節孝坊,鮑漱芳樂善好施坊,鮑文淵妻節孝坊,鮑逢昌孝子坊,4坊都是沖天柱式,結構類似,但雕刻比明坊精致。內容有婀娜多姿的花卉蟲魚,栩栩如生的獅子、仙鶴,以及牡丹瑞雲等吉祥喜慶之類。如通面闊11.82米,進深2.58米,高11.70米,最遲建造的“樂善好施”坊,其額枋、拱板、月梁等也都相應雕刻花紋圖案,粗大的梁柱,精美的紋飾,氣勢益顯軒昂。

    第一座麻石牌坊: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50余年。牌坊四柱落墩,古樸雄偉,在挑檐下的“龍鳳板”上,“聖旨”兩字鑲在其中,橫梁正反各有浮雕雄獅一對,英武異常。據介紹,被皇帝表彰的鮑燦,一生並未做過官,因教育子孫有方,其孫又在捍衛明室江山的戰斗中,屢建奇功,被皇帝“榮封三代”,特為其祖立坊。

    第二座牌坊: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的“慈孝裡”牌坊,乃皇帝親批“御制”,其政治待遇之高,可見一斑。牌坊上銘刻的“慈孝詩”記載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第三、四、五座牌坊:分別是“立節完孤”牌坊、“樂善好施”牌坊、“節勁三冬”牌坊等,一座一座都有不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節勁三冬”坊是為一位繼母所建。據說這位繼母在夫亡之後,歷盡婦道,把前妻之子重於親生,年老之後傾其家產,為亡夫維修祖墳。這一舉動感動了當地官員,打破“孔孟之道”繼妻不准立坊的常規,破例為她建造了一座規模與其他相等的牌坊。盡管得此厚愛,在牌坊額上“節勁三冬”的節字上,還是留下了伏筆。把節字的草頭與下面的“卩”錯位雕刻其上,以示繼室與原配在地位上是永遠不能平等的。

    歙縣棠樾青石牌坊群,既不用釘,又不用鉚,石與石之間巧妙結合,可歷千百年不倒不敗,一座一座直沖雲霄,一座座精心設計和施工,一座又一座經官批御審,歷代統治者用這一特殊方式來表彰那些在社會中有“貢獻”的人,這足以證明歷代都極為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這些不僅給後人留下精神財富,也留下了文化藝術和建築技術等許多方面的財富。

    古牌坊周圍伴以古祠堂、古民居、古亭居、古亭閣、在廣闊的田園風光、秀麗的山光水色映照下,使棠樾牌坊群成為天然的影視基地。《紅樓夢》,《煙鎖重樓》等三十多部影視名劇在此拍攝。棠樾牌坊群雄偉壯觀,全國罕見,1981年9月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