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郭麻日村

郭麻日村

日期:2016/12/14 13:22:0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郭麻日村

    郭麻日村是同仁土族集中的地區,為同仁古寨之一,其古寨城牆是為軍事防御而建造,對研究中國古代屯守和現代戰爭城防學具有重要價值。還有郭麻日寺時輪塔風格別具,端午風情令人倍感新奇。

    郭麻日村位於同仁縣隆務河以西8公裡處,古寨城牆始建於明代初期,以夯土板築,呈長方形,開東、西、南三門,東門為正門,寨內仍有土民居住,巷道布局星羅棋布,錯綜復雜,如進入迷宮一般。每·處寨門頂上都設置嘛呢經輪,是古寨建築獨具特色的地方。為改善狹小的寨內空間,當地居民均修建了二層木結構樓房,和青海鄉村民居庭院寬敞的特點形成了反差。寨內民居庭院多為四合院式,房屋為土木結構平頂房,一般民居都有飛椽花藻之類。屋內一般以木板作隔扇室內有護炕木板、護牆木板牆圍,且多雕花草於其上。房屋一般面闊三間,正面以木板隔牆並裝上木板條方格小花窗。佛堂設在二樓,佛堂所在的房屋一般都是上房,和佛堂不同向的兩邊廂房一般做臥室。院落中央一般都有豎掛經幡的旗桿,還設有桑台,具有明顯的藏式特點。

    古村裡最有名氣是郭麻日寺,藏語全稱“郭麻日噶爾噶丹彭措林”,意為“郭麻日具喜圓滿洲”,初建於明萬歷年間(1391年)葉什姜活佛於該寺建三層樓式彌勒殿座,首創正月祈願法會,成為該寺依怙,是葉什姜活佛的下屬寺院。寺廟98年開放,現有大經堂、彌勒殿、建隆務倉和堪布倉昂欠(府邸)等,其信仰者主要為郭麻日村群眾。

    郭麻日寺主殿周圍有12座小塔,塔頂為圓拱鼓形,塔拱內部設有佛堂。塔基周圍環繞藏式平頂小屋,內置嘛呢經輪。整座佛塔建築結構嚴謹、布局新穎別致、造型較為特殊、建築雄偉,構思奇巧,典雅大方,充分顯示了熱貢地區藏傳佛教建築藝術的高超和熱貢藝術及技藝的精湛。

    郭麻日寺前的時輪塔為藏區最大的佛塔,其顏色之艷,建築風格之獨特、造型之美、耗資之巨、民族特色之濃,在我國藏區首屈一指。1994年,此塔由該寺住持設計,高五層,其基座是一圈轉經長廊。此塔仿造古印度波羅奈城鹿野苑釋迦牟尼初轉法輪所在地佛塔的造型,歷時5年建成,高33米,塔基周長33米,占地面積約]56平方米,下面基座成佛寺的門廊形式,層疊而上,塔心中以十世班禅的袈裟等衣物及生活用具裝藏。可沿塔內的盤旋式階梯逐層登高,沿塔的外壁上塑有菩薩、觀世音和35尊般若佛像。主塔四周有小塔塔頂設有佛堂,是安多地區最高最大的佛塔,故又稱“安多第一塔“。

    郭麻日村民在端午節清晨起床後,在太陽出來之前,家中全部人員到自家麥田中打滾,沾染晨露,並到隆務河邊洗臉、洗澡,因為傳說端午節這天麥苗上的甘露及河水都是神水。盡管已是夏季,但清晨的河水仍冰涼清澈,而青年男女則分區洗浴,以祛病驅邪,年紀稍大者洗佥洗腳,象征性地洗浴。婦女們在日出之前將家中所有盛水器具打滿,而後做韭菜包子。其挑來的新水先要叫家中老幼喝一口,再作他用。從河邊回來時要折柳枝、掐鮮花。

    男人們主持在門頂插柳枝和鮮花,同時要給家中小孩用柳條扎一條打鋪鮮花的腰帶,小孩身上的柳條和鮮花要在太陽出來後去掉。這天早晨還要給家中的馬、驢等牲口剪一些鬃毛和尾毛,以祈六畜平安。還要在野外采集一種有氣味發臭的草,名叫“賽日埃松”,采回後曬干,可備藥用,主治皮膚病之類頻病。韭菜包子蒸熟後,要先給出家為僧的親戚送去,並召回已出嫁的女兒共享。僧人又往往是主持本家日常佛事的阿卡,當地土語稱“安確”,漢語意為“先人”。

    每家都有一個自己的“安確”,—年中逢年過節都要送食品給“安確”,以示尊敬,並附有請其勿忘為本家的先人(亡人)誦經祈禱之意。對當年家中有喪事的親朋好友團饋贈美食,以示慰藉和情誼。這些都h活完後全家人共享端午包子。吃完早飯,每家都要有人到一個名叫“吉東”的山上煨桑,同時還要到村裡各自“措哇”(部族)的“本康”(供神的宗教場所)煨桑。之後家中男女老少到河邊玩耍娛樂。這天往往要著新裝,條件好的家庭則在河邊扎帳篷游玩一天。

    端午節後,村民開始進行抵擋冰雹、暴雨的祭祀儀式,即每年在某固定的田埂自然土堆上,插上三叉樹枝並用樹枝捆成人形(藏語稱“賽日尕”)。並有專門的僧人負責全天候觀察天氣,一旦有暴雨及冰雹候兆,便吹法號阻擋,如若無效,寺內要轉動一種特殊的經輪,俗信其所產生的風能將烏雲吹散,此經為萬不得已時使用。這種觀天象活動直到秋收為止。據說此儀式以前由部落頭人主持,現在由各分隊隊長或選出的年輕人主持,逐年輪流,並無咒語之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