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象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象

日期:2016/12/14 12:43:5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北4公裡的嘉陵江東岸。

  千佛崖造像是四川境內規模最宏偉的石窟群,在長約420米、高約40米的崖面上,龛窟密布,重重疊疊,多達13層。根據清鹹豐四年(1854年)所立的石碑記載,全巖的造像有一萬七千余座。但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炸崖開路,一半以上的造像被毀。現存大小龛窟四百多個,造像七千余尊。根據《廣元縣志》的統計,有唐刻二十七段、五代刻五段、宋刻二十六段、元刻二十六段、明刻八段、無年號者四十一段,另有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的文字題記和摩崖碑刻一百多通。

  千佛崖造像以大雲洞為中心,分為南北兩段。南段著名的龛窟有大佛洞、蓮花洞、牟尼洞、千佛洞、睡佛龛、多寶佛窟、如意輪觀音等;北段著名的有三世佛窟、無憂花樹佛、彌勒佛窟、三身佛龛、菩提像窟、盧捨那佛龛和清代的藏佛洞等,荟萃了從南北朝、唐、宋到清代的石刻作品,雕刻精細,造型優美,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大雲洞在千佛崖的中心,高3.8米,寬3.6米,深10.6米。窟的正中是彌勒佛立像,肩寬體胖,圓臉彎眉,袒腹含笑,坦然無憂。像的後邊是錐形的石壁,兩邊雕刻有眾多的小龛及排列有序的菩薩像,左右壁鑿出兩個深龛,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共七尊造像。南北兩壁采用半圓雕法,刻出觀音148尊,均華冠盛服、腳踏雲蓮,氣勢不凡。

  大佛洞和三聖龛內的佛祖容貌清秀,眼小唇薄,通肩的佛衣折褶直線陰刻,有軟而薄的質感。脅侍突額高鼻,唇溝深陷,表情淡雅;頭上兩髯高聳,兩耳各懸有一條飄帶,帔肩搭交於腹前。從蓮台、佛龛、蚊龍拱眉等造型特征來看,都與其他龛窟的風格不同,當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大雲洞右側三聖龛窟中有南朝梁天成元年(555年)的文字題記,窟的中三龛造像,面相古樸,衣飾典雅,與大佛洞的造像相似,同屬於千佛崖最早的造像。

  蓮花洞因為藻井的正中有一朵直徑1.2米的蓮花而得名。蓮花周圍的牡丹是宋人所繪,蓮蓬繪成中國道教的“八卦太極圖”。洞的東、北、南三壁各雕造一個大龛,內刻一佛二脅侍,佛像方臉寬肩,身著圓領通肩的大衣,外披袈裟,袒右肩,背後有桃形的光環。三龛的空隙處又造佛、羅漢、觀音等96個小龛、130多尊。睡佛龛中,釋迦牟尼側身而臥,神態安詳,像身後的眾弟子,有的捶胸,有的恸哭、抽泣,各具姿態、表情各異。兩端各站立一菩薩,背依婆羅雙樹,樹干上各有一蟠龍。窟龛的北壁浮雕有兩組佛“自焚金棺”的故事。此龛是唐代石刻造像的傑作。

  千佛崖還有許多小龛,雕鑿細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身著胡服的樂工、隨曲飛舞的飛天、脅生雙翅的飛人、身著銷甲的勇士,以及各種飛禽走獸、神話故事等等,內容十分豐富,是研究中國古代石窟藝術的寶庫。

千佛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