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研究院了解到,雲岡石窟窟前考古有了重大發現:考古工作者經過一年多時間對第20窟西立佛殘存石塊的整理研究,基本確定了西立佛的原形態,這是該佛像自北魏坍塌後其形態首次被世人所認識,並有望重現其9米多高的北魏風采。
雲岡石窟第20窟屬雲岡早期造像——“昙曜五窟”之一。窟頂崩塌後主像外露,即為世人廣知的露天大佛。大佛兩側為立佛,其中東立佛保存完整,佛像著通肩衣,右手施無畏,左手下垂提拎袈裟衣裾,面西偏南;但西立佛僅存下身膝以下局部,其余身軀已經坍塌,佛像原形態一直不為人知。
早在20世紀40年代,日本學者就在第20窟前進行過考古發掘,僅發現了少量西立佛的衣紋殘片。大量西立佛殘石是1992年雲岡石窟“八五工程”窟前地面硬化前考古挖掘新發現的,當時發現大小殘石130多塊,這些殘石都是在北魏文化層發現的,因此考古專家認為西立佛早在北魏時期就坍塌了。這些殘石之後進入雲岡石窟研究院文物庫房保存了20多年。
從2014年開始,雲岡石窟研究院對1992年窟前出土文物進行考古整理研究,在整理研究的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西立佛原形態為著通肩衣,左手上舉握衣裾,右手下垂形象,與主佛、東立佛共同組成三世佛造像組合。依據現有的西立佛殘存石塊數量,雖然佛像頭部缺失,但有望恢復佛身主體,重現高約9米西立佛北魏時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