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大海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大海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日期:2016/12/14 11:41:0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大海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梁二平

 

中國正處在一個談論海的時代,且話語的雨點多落在南海之上。尋找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話題,近來又熱了起來。這一切,與我兩年前考察的廣西合浦和廣東徐聞大有關聯,而中央電視台恰好在幾年前,拍了一個名為《大海灣》的紀錄片,說的也是這一片海灣。

  2000年一個輪回,這片海又成為熱點。

 

海上絲綢之路

  古代中國,沒有“絲綢之路”這個看上去很“友好”、很“貿易”的名詞。

  漢代以來,東西交往最為著名的詞匯即“通西域”,當年大漢主動派使西行,一為招兵,抗外侵;二為買汗血寶馬,也是為打仗,與絲綢販賣沒有任何關系。而最初的時候,絲綢也不是一個大眾商品,根本不在流通領域。2000年來,中國並無“絲綢之路”之說。關於東西交往,王國維在他的《西胡考》中曾說過:“自來西域之地,凡征伐者自東往,貿易者自西來,此事實也。”這是陸上東西交往的一個非常准確的“方向性”定位。

  今所謂“絲綢之路”是個舶來語,是德國的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33~1905)1869~1872年在中國考察(實為德國搜刮與侵占中國打前站)時創造的詞。他在其所著《中國》中提出此名,原指中西陸上通道,因為在這條路線上進行的主要貿易是絲綢,故名。但這個詞當時未被學界廣泛使用,直到20世紀末,中國改革開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了一個為期10年(1987~1997)的中國通往西亞的陸路考察,課題中文名為“絲綢之路:對話之路綜合考察”。

  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後,有些學者認為,中國的絲綢不僅從陸道運往西方,而且也經由海道。法國漢學家沙畹(1865~1918)在其所著《西突厥史料》中曾提出:“絲路有海陸兩道。”但沒人命名“海上絲綢之路”,時間轉眼就到了20世紀末。

  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船“和平方舟”活動。這支由30個國家50多位學者組成的考察隊於1990年10月從馬可·波羅的故鄉意大利威尼斯出發,乘阿曼蘇丹王室提供的“和平”號考察船,沿古代商船航道向東行駛,於1991年2月14日抵達泉州後渚港,最後到達日本長崎。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考察路徑是從西向東,而非自東向西。說明當年中國對西方的誘惑力遠遠大於西方對中國的誘惑力,貿易方向由此形成。另外,這次航行的最東點,並非泉州,而是長崎。這次活動從西方的威尼斯航行到東方的日本長崎,途經16個國家和22個海港城市。

 

 

大漢開洋大海灣

  “大海灣”不是個地理名詞,是北部灣人提出的開海概念。

  北部灣是我國南海西北部一個半封閉的海灣,東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北臨廣西,西臨越南,南與南海相連,是一個開放的國際性海灣。

  廣西東興是我國海岸線的最西端。在中越界河北侖河的入海口處立有一塊界碑,上刻“大清國欽州界”幾個大字。據史料記載,1886年11月至1888年5月間,清廷代表與法使(越南當時被法國占領)會勘疆界,將起界定在這裡。按當時的規定,凡國界線在河中央,不能立碑,界碑只能立在本方靠近航道的陸地上——中國大陸的海岸線東從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入海口起,西至廣西東興市北侖河口止,全長1.8萬多公裡——這個碑正是大陸海岸線和陸地邊界線的交匯點。十分自豪,多年來,我的沿海考察恰好從丹東市鴨綠江入海口至東興市北侖河口,近2萬公裡的海岸線,我基本上都考察過了。

  在廣東徐聞縣最南端滘尾角,也有一塊刻有“分水線”的石碑,人們叫它“分水碑”,它是北部灣的東界。北部灣面積接近13萬平方公裡,比渤海的面積略大。但它連兩國,抱三省,通南海,自古即是中國的開海重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的軍隊打下百越,在三十六郡的基礎上,又在中國南部建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北部灣由此進入大中華的版圖。

 

  漢元鼎六年(前111),漢武帝滅掉造反的南越國之後,在嶺南重新設立了九個郡,即南海、蒼梧、郁林、合浦、珠崖、儋耳、交趾、九真、日南(後三郡今屬越南)。

  漢時的北部灣,基本上歸廣西合浦郡所轄,至東漢時,合浦郡尚統有合浦、徐聞、高涼、臨允、珠崖五縣。史載,合浦、徐聞等縣同時建立,這一點很清楚,但不清楚的是合浦郡治到底設在哪裡。也就是今天這兩個地方的人常說的古代誰管誰的問題。徐聞縣文化局的“徐聞通”吳凱主任對我說,據《大清一統志》載,合浦郡治在徐聞。但我還注意到合浦學者的另一說,清代以前諸多文獻都說合浦郡治在合浦。文獻說法不一,郡治遂成了兩縣的一樁“公案”。

海上絲路的始發港

  中國人歷來愛爭第一。有了海上絲綢之路,就有了始發港之爭。“始發港”之命名出自廣東。2000年,廣東學者以“徐聞——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項目率先啟動了“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專題研究。此後,廣西也啟動了相同的項目,並於2004年召開了“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研討會。在兩個始發港的爭論中,海上絲綢之路成為絲路研究中的新方向、新課題和新命名。

  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文獻是《禹貢》,但此經所論多在九州,而不談大海。真正記載古代中國海上交往的是《漢書》。據《漢書·地理志》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無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黃支之南,有已不程國,漢之繹使自此還矣。”這是中國官方商船從南方港口至東南亞各國進行海上商貿活動的最早記載。廣東的研究者據此認為,漢代的徐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

  尋訪徐聞漢港,我們先驅車來到中國大陸最南端的燈樓角。這裡有一座中國大陸最南端的燈塔。塔旁還能看到當年法國殖民者從海上到達此地留下的一段哥特式拱頂門殘廊。吳凱主任說,這裡與海南島的天涯海角和台灣島的鵝銮鼻並稱中國陸地的“南三端”,只是燈樓角的知名度不如人家。

  不過,真正的徐聞漢港不在這個風口浪尖的海角上,在南山鎮(原五裡鄉)仕尾嶺。這裡面朝大海有一個長滿紅樹的海灣。1993年底,廣東考古專家在五裡鄉發現大范圍的漢代生活遺址,出土大量有文字的“萬歲”瓦當,繩紋、乳釘紋理板瓦,筒瓦和陶器,以及“臣固私印”,還出土了有文字的“宜官”、“帝君百石”、“曲目”等印紋磚。專家由此推斷,此處即漢徐聞縣治所在地和徐聞港遺址。而今,這裡已建成“大漢三墩”旅游區了。在仕尾嶺高崖上,那座以天然巨石雕琢成的八角形漢唐導航燈座,已被石欄保護起來。踏上漢堤,放眼古港,港灣的漁船隱約浮現著漢代徐聞港的風采。

  徐聞的歷史地位,除了《漢書·地理志》中關於海上貿易的記載外,另一個重要的記載在唐代的《元和郡縣圖志》中。此志是我國現存最早又較完整的地理總志。據《元和郡縣圖志》載:“漢置左右侯官在徐聞南七裡,積貨物於此,備其所求,與交易有利,故諺曰:欲拔貧,詣徐聞。”

  撰《元和郡縣圖志》的是唐憲宗時的宰相李吉甫,他的話既有分量,也有依據。從漢武帝擴展疆域以後,又開創了官營的海外貿易。漢王朝經常派遣直屬宮廷的黃門譯長,率同應募的船員們,帶著黃金和絲織物,從徐聞或合浦上船,出海遠航,“市明珠、璧琉璃、奇石、異物”,開朝廷主動貿易之先河。從那時起,徐聞就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所以有“欲拔貧,詣徐聞”之諺。借“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東風,幾年前,徐聞建起了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在這裡,人們仍可以看到2000年前海上貿易的商品,如琥珀、瑪瑙、水晶、琉璃等。

 

 

欲拔貧,到徐聞

  徐聞港從漢代興起後,一直到魏晉時,都相當發達。此後,隨著梅嶺孔道的暢通逐步衰落。

  不過,三面被大海包圍的徐聞,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依然是今天發展的重頭戲。

  據徐聞縣委宣傳部的陳得志副部長介紹,今天的徐聞,其海安港仍是中國大陸最大的汽車輪渡港口,大量的汽運貨物從這裡渡海運到海南,這裡是海南物資的生命線。同時,這裡還是粵西唯一對越南的貿易口岸。僅徐聞就有多家公司在與越南進行貿易,時有越南來的煤炭貨船靠岸。徐聞的貿易方向一是向海南,二是向東南亞。

  物流是徐聞經濟的特色,能不能把經過這裡的人也留下,是徐聞要解決的新問題。據縣委宣傳部的徐大榮副主任介紹,近年來,徐聞把發展旅游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扶持,“我們不僅要擦亮‘徐聞八景’的老招牌,不久前,我們還評出了‘十大徐聞小吃’,使來徐聞的客人,住得好,玩得歡,吃得香……當然我們要能在海裡撈出個漢代的‘北部灣一號’就更好了”。

 

合浦,大海灣的重要港口

  自廣東啟動“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項目後,廣西合浦也啟動了相同的項目。2004年,合浦召開了“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研討會。2008年,廣西考古工作隊在合浦發掘出漢代窯址。2010年5月,合浦在處理污水管網的工程中,發現了一片漢代建築物柱礎地基的五個直徑1.5米左右的磉墩,足以推想該建築的宏大。故推斷這個地方就是漢代的合浦城。通過這個建築遺址,專家基本上鎖定了古代合浦港口的位置。又一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呼之欲出。

  不過,從地理上看,徐聞、合浦兩地,當年皆有作為郡府的條件。

  合浦,意為江河匯集於海之地,先秦屬百越中的雒越。溯南流江而上,可抵玉林,轉陸道越桂門關,一天可抵北流江,再溯北流江而上,過靈渠,進漓江,入湘江,進洞庭湖,進長江,入沔水可達古都長安或中原。從水路交通便利條件看,是無內河的徐聞所不能比的。

徐聞,地處雷州半島的最南端,扼交趾(越南)至廣信(封開)海道之咽喉,南可控儋耳、珠崖二郡,是內海交通貿易的中轉地,也是郡府優選之地。

  但是,連“徐聞通”吳凱主任也不得不承認,從地下出土文物看,合浦漢墓的規模與器物,遠勝於徐聞。徐聞多有漢之瓦當,而合浦則有大量的漢青銅器。尤其令徐聞人“郁悶”的是,徐聞縣令陳褒葬於合浦,墓中還發現了“徐聞令印”。不僅如此,合浦漢墓還出土了刻有“九真府”字樣的提淘壺,九真府在今天的越南境內,是不是交趾人歸葬故裡,不得而知。但至少說明,在漢代,合浦的政治地位要優於徐聞。

 

 

古代海圖裡的北部灣古港

  由於朝代更迭,戰亂不停,宋代之前,中國也沒有留下一幅全國行政區地圖和海洋地圖。文獻記載,漢代有全國地圖《天下大圖》,西晉有全國地圖《地形方丈圖》,唐代有全國地圖《海內華夷圖》,但這些紙本、錦本的地圖都沒能保留下來。

  宋人似乎總結了漢唐用紙、錦制作的地圖難以傳世的教訓,開始以碑刻方法制作地圖。在北宋宣和三年(1121)繪制而後刻石的《九域守令圖》上,可看得到“合浦”的明確標示,可見其重要性。

  很早以前,南越先民就已經使用平底小舟,在海上從事漁業生產。手工精巧的嶺南先民在漢墓隨葬品中,留下了他們的泥塑船模。但我沒見到塑有風帆的陶船。史料記載,帆船興起於漢,但廣泛使用是在東漢。漢武帝征南越後,海南島也實行郡縣制,分為珠崖、儋耳兩郡,由於這兩郡是珠玑、犀角、玳瑁和布的產地,因此,統治階級加緊了對這些地方的掠奪。徐聞正好是大陸通往海南島的門戶,從而也就成了嶺南的一個重要港口。在宋代的版圖上,也有一點徐聞的影子,在南宋的石刻地圖《墜理圖》中,可以看到“雷州”的標注,唐以後,徐聞一直是雷州所轄。

  徐聞與合浦的港口及海上絲綢之路,自漢初興起後,一直到魏晉時都相當發達。南北朝幾百年的戰亂,使西域國家與中國的陸路絲綢貿易受到嚴重影響,波斯人轉而改走海路,從中國南方進口絲綢原料。此時,波斯人已掌握了絲綢的加工技術,他們從中國大量進口生絲和素錦,進行織染加工,然後轉手高價賣給羅馬。330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不滿波斯從絲綢貿易中盤剝,於是,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口絲綢原料,並在現今的敘利亞地區建立起了自己的絲綢加工業,以此對抗波斯的商業封鎖。隨著中國的絲綢生產技術和印度細棉平紋布進入歐州,海上絲綢貿易漸漸退出中國貨物出口的主流。

  漢代之後,隨著梅嶺孔道的暢通,使廣東與中原的聯系日益頻繁,三江並流、八口通海的番禺(廣州)一躍成為嶺南重要的港口;加之中國航海技術的進步,帆船多從番禺到瓊州,而後直下南洋,使得徐聞、合浦不再是航行東南亞各國的必經之路,兩個漢代大港逐步衰落,一個海上貿易的新時代在珠江口開啟……

    來源: 絲路文化驿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