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收藏也有生命:向生命致敬

收藏也有生命:向生命致敬

日期:2016/12/14 11:28:2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也許在有些人看來,藏品並沒有生命的溫度。其實,就像以玉喻君子之德,真正的收藏是在收藏家發現並感受到藏品的“生命”後才發生的。換言之,如果一個收藏家感覺不到藏品的生命溫度和張力,不能與之對話、互動,這樣的收藏是無意義的。

  時下,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總有一些人以投資淘寶的心態,斥重資購買古董,卻並不關心其背後的歷史、科學、藝術、文學等人文價值。不關心藏品的人文價值,不能調動自己的學養、經驗與文物的人文“生命”對話,那麼就只能做“睜眼瞎”了。

  曾讀到一則故事,大意是:一個人在他的地裡挖出了一個大理石雕像,並賣給了一個出高價的收藏家。在回家的路上,他自言自語道,這筆錢能使人生活得多麼美好!石雕是死的,埋葬在地下,怎麼會有人出這麼多錢買它呢?而收藏家卻在欣賞雕像,他思索著,也自言自語地說,多麼美麗!多麼栩栩如生!多麼偉大的傑作——而它剛從千年的酣睡中蘇醒!為何竟有人寧願不要這一切,而要毫無詩意的錢呢?故事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面對同一事物,因為價值標准不同,所以選擇也就大相徑庭。對於收藏的真義和境界而言,這個故事的寓意也具有妙不可言的啟示。

  其實,好的藏品都是有“生命”的。因為它是歷史的見證者、文化的演繹者、故事的講述者、邏輯的诠釋者,無關乎其價格高低,只涉及其人文價值的豐沛與否。確實,在真正的收藏家眼裡,一只精美的瓷器與秦磚漢瓦相差無幾,因為只要具備足夠豐沛的歷史文化信息和精湛的工藝水平,後者絲毫不遜色於前者,而構築藏品價值“生命”、支撐藏品“生命”價值的關鍵因素——它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是需要研究、發現和深掘的。

  以甲骨文為例。110多年前,沉睡了3000多年的甲骨文重見天日,文化界為之震撼,世界為之注目。甲骨文的發現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成系統文字,多為殷商王室的占卜記錄,載有豐富的社會生活信息……改寫了世界文明史的記錄,把中國信史提早了1000多年,並由此引起對商都殷墟的發掘,促成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使得20世紀中國的學術軌跡有了一個嶄新的開始”。無疑,甲骨文是有生命律動的,其所承載的人文因素是其沉睡地下3000多年至今卻依然熠熠閃光的原因所在,而連同其被發現、被考古的過程也被賦予深刻的意義——“從王懿榮、劉鹗、羅振玉、王國維等學術先賢的腳步中獲得啟示,更好地履行知識分子繼往聖、開來學的歷史使命,讓中華傳統文化這棵老樹不斷綻放出學術新花”,更是為甲骨文的“生命”增添了新的內涵、拓展了新的外延、接續了新的年輪。

  再如,今年故宮博物院在迎來建院90周年之際,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將開放5個新的參觀區域,同時計劃在維持過去常設展的基礎上新推出18個展覽,展品數量將由過去的1萬件增加到1.4萬至1.5萬件,大量文物將首次走出庫房。故宮博物院的創新蛻變,也彰顯著收藏事業是一項富有“生命”的事業。文物藏品所承載的並不是哪段歷史的終結,不斷地開拓,便會有不斷的生命力泉湧。

  因為藏品有“生命”,因而需要精心呵護,事實上,這也是選擇向“生命”致敬的特殊方式。很多時候,“文物被當成人一樣對待”,為什麼呢?這不僅因為收藏家花了大量的資金購藏,更因為附著於文物之上的人文價值是無可估量、無以復制的。說到底,文物的“生命”是不可摧殘的,收藏家應該以敬畏之心對待每一件有“生命”的藏品,從而實現與藏品的“生命”互動與升華。

  想起張大千曾有一方“別時容易”的印記,大凡從“大風堂”流散出去的名家名作,大都钤有“別時容易”這一方印。“過眼即為擁有”。其實對任何藏家而言,都不可能最後擁有藏品。就像唐太宗喜愛王羲之的《蘭亭序》一樣,當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以後,便意味著《蘭亭序》“生命”的結束,這是人類文明無可挽回的損失與大恸!“別時容易”,當藏品流轉於不同眷戀者之手時,萬望每一位藏家愛之戀之,撫之惜之,特別是有著重要人文價值的藏品,更應該格外珍惜,那可是一個有滄桑的“生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