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專家:街道輪廓如“城市之臉” 現代化改造勿忘“遺傳基因”
日期:2016/12/14 11:17:4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新華網上海10月7日專電(記者 郭敬丹)談到建築遺產,人們往往想起故宮、長城等旅游勝地。其實,我們日常生活所在的街道同樣承載了城市文化的“遺傳基因”。
上海交通大學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研究所近日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認為,街道輪廓如同“城市之臉”,是最“接地氣”的建築文化遺產。保護活化街道記憶有助於在城鎮變遷中留住城鄉特色,推進城鄉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一條弄堂、一條馬路、一條街道是一個城鎮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這些街道通常與城鎮格局的形成、歷史事件、文化活動、名人聚居等集體記憶相關聯。”上海交通大學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研究所所長陸邵明教授說,街道的記憶通常是基於市民對日常生活的認知與體驗,並與特定街道的空間形態、沿街建築、街道場地及其家具要素聯系在一起。
“就像一個家族兩代人的臉一樣,有變化之處,但一定有相似之處。”陸邵明舉例說,“如果把城市看成一個生命體,那麼街道輪廓就是‘城市之臉’,每一條街道都需要可識別性,而百千條可識別的街道就構成了城市特色與品質。”
目前,我國已有一些城市將有代表性的傳統街道或特色風貌街道列入保護范圍。例如,上海中心城區已有144條道路與街巷自2007年起被列為風貌保護道路,其中64條為永不拓寬的風貌保護道路。
但是這些風貌保護道路在上海城市道路總數中只占極少部分,大量不在保護名錄的特色街道及其記憶的保護通常成為城市更新設計中的“盲點”。
“對這些既有街道,現代化改造中往往采取鏟倒重新開發的模式。”陸邵明直言,有時候甚至連道路用地也轉變為地塊開發,或者象征性地留一點記憶符號、景觀小品,但真正的街道記憶和特色面臨著被“現代化改造”的巨大挑戰。
“街道可識別性的傳承,不是‘穿衣戴帽’這種形式上的街道美化運動。”陸邵明說,應注重街道與街坊由內而外的整合更新,從文化、社會、經濟、環境多維度凸顯街道既有個性特色,與時俱進地增強活力,讓街道的保護與發展有機共生。
陸邵明等專家認為,“高大上”不應是街道改造的終極目標,全社會需要重新認知街道的功能與意義,為“城鄉街道文化基因”建立檔建庫,從單純的美學導向轉向社會、文化等多位價值取向。
“每一個家族都希望自己下一代長得像自己,城市也一樣,新千年的城市街道也希望能找到自己80年代的影子。”陸邵明說,保護活化身邊既有的街道記憶,守住“遺傳基因”,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城市特色塑造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