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上可以看到“隋故炀帝墓志”和“隋大業十四年”的字樣
馬伯庸微博發起質疑 引發兩派辯論
昨天(4月15日),知名作家馬伯庸發出微博提出疑問。他在微博中引述了一則已確認消息:“證明墓主身份最有力的證據是墓志,清楚地寫著‘隋故炀帝墓志’,墓志中‘隋大業十四年",他隨後對此段內容提出質疑稱:“大業十三年李淵擁立隋恭帝登基,遙遵楊廣為太上皇,改元義寧。次年楊廣死後,谥炀。既然墓上明寫隋炀帝,不可能還用大業年號,就算不書武德元年,起碼得寫義寧二年。這條微博引發了數百網友討論,大家觀點不一。
揚州“隋炀帝墓”引起廣泛關注,昨天知名作家馬伯庸在微博中提出疑點:墓志上用著唐朝封的谥號,但標的時間卻沿用隋朝時年號。難道墓是假的?但江蘇的專家學者們都力挺稱,這就是隋炀帝的陵墓。
質疑派:墓志不符合常理
馬伯庸的質疑有道理嗎?昨天下午,現代快報記者聯系采訪到揚州文化學者丁家桐。他認為,馬伯庸提出的疑問確實值得考慮,“但是這個新舊朝的更替,在一定時期內是否存在之前年號的沿用,這個是需要進行考證的,但憑年號的問題不能否定墓的真實性。”他認為,情況要根據具體歷史情況進行分析,“當然現在考古發現,未發現棺木也未發現屍骨,相關考古研究工作還需要繼續進行,這個到底是原墓還是改遷的墓,需要進一步論證考慮。”
揚州大學教授李文才則對墓的真實性持保留意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認為,帝王的墓葬中出土墓志這點就有些不太符合常理,“一般來講,皇帝只有 功德碑,沒有墓志銘。”不過他也稱,隋炀帝系亡國之君,身份較特殊。對於馬伯庸提出的疑點,他表示贊同,“炀的谥號是唐朝的史臣給定下來的,而且炀這個谥號本身就存在貶義,如果此墓為隋炀帝舊臣陳稜給隋炀帝改遷,那他是不可能用炀這個谥號的。而如果是唐朝平定江南後,於貞觀五年以帝禮改葬於雷塘,那年號為何仍沿用隋朝年號,也值得懷疑。”
力挺派:墓志上應該有說明
對於質疑,一位參與了專家論證會的專家一笑了之,他說,這個墓沒有問題。南京學者薛冰說,墓志不可能造假,從風化程度來看,應該年代很久遠了。而且墓志不可能造假的,不值錢。
而一位考古學者說,墓志上為什麼這麼用,肯定是有原因的。現在,對外公布的只是墓志的一部分而已,可能墓志的後面,會對這些做一個解釋。墓志是生平事跡的概述。而且就參與論證會的專家來說,可信度也非常高,其中劉慶柱是漢唐研究方面的頂級考古學者。
帝陵是否小得寒酸?專家:當時就這規格
秦陵、十三陵……說起帝陵,人們的印象往往是依山傍水、規模宏大,而隋炀帝陵卻在一個房地產工地上意外被發現,而且規模不大,墓室、耳室和甬道三部分合在一起,也不過是長8.2米,寬約5米。一個皇帝的地下陵寢只有區區40平方米,簡直可稱作寒酸。難道隋炀帝受到了“怠慢”?專家說,六朝-隋朝的帝陵規模都不大,況且,隋炀帝是被叛軍所殺,盡管蕭後還活著,但畢竟是前朝皇帝,規格不會那麼高。
專家說,南朝時期只有齊朝有帝陵,齊景帝時期是齊國最盛時期,齊景帝的修安陵尺寸為長9.4米,寬4.9米;齊明帝興安陵墓長8.94米,寬 5.3米。陝西潼關一座隋墓的壁畫上有18支戟,是太子的規格,被認為可能是隋炀帝的兄長楊勇的墓,南北方墓葬的形制不同,此墓的墓室基本呈圓形,長 5.72米,寬5.94米,與隋炀帝陵的墓室規模相仿。
根據已知的考古資料,只要達到寬5米,進深8米的尺寸,就符合隋炀帝陵的規格。(記者 丁宇 胡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