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平遙古城內,至今保存有3700余處年代久遠的民居建築,其中近400處非常完整。這些古民居沿用至今,成為古城一道亮麗的風景。記者近日走訪了一些平遙古民居,領略到其“歷久彌香”的古風古韻。
“平遙是中國票號的發源地,也是典型的明清北方民居集聚地。商業繁榮之下,房屋建造精良,加之氣候干燥、未經戰爭等人為破壞,其保存之完好、數量之眾多,堪稱舉國罕見。”中國古建專家柴澤俊說。
平遙古城在1997年成功申遺,成為中國第18處世界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它的評價是:“平遙古城建於14世紀,是現今保存作為完好的漢族傳統城鎮的典范。城鎮布局集中反映了5個多世紀以來,封建中國在城市規劃和建築風格方面的變遷。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作為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民居“濃縮”於一身的傳統智慧,年復一年,吸引著不計其數的海內外游人來到平遙。
“這石雕的五蝠捧壽寓意福壽安康,喜鵲登梅便是諧音喜上眉梢。平遙古民居的一磚、一石、一瓦,無論意、形、音,都有很多說法、很多講究。”日升昌票號舊址中國票號博物館負責人宋麗靜說。諸如房頂為何層層高、對外為何不開窗、進門的台階為何又是三個,形形色色的“謎”一一解開,如同古城打開了另一扇歷史之門。
據介紹,平遙古民居多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外形呈“日”或“目”字形布局,南北長、東西窄,有明顯的中軸線,左右對稱。每座院落可有單進院、數進院、穿堂院、正偏院等,各家各戶按約定俗成的“以東為上”建房,整體規劃錯落有序。
令人稱奇的是,平遙古民居院落外圍建築多是單坡頂,而院內房屋則是雙坡頂。宋麗靜說,單坡頂的設計有“安全”和“生財”雙重含義,一來內傾式的設計能起到防御的作用,二來山西自古雨少、水珍貴,單坡頂可聚水,也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
在日升昌票號等處舊宅內,記者看到,因古城富庶,玻璃在建造當時已被普遍使用,有的富商還采用了造價更高的刻花玻璃。為保暖防寒,門窗大多做成了雙層,牆壁與頂壁均厚於現代民居建築,以足夠隔熱保溫、冬暖夏涼。
“古民居細節之處耐人尋味。”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管委會一位負責人說,它正在成為當代人對平遙最深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