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陽發現大規模清代煉鋅礦冶遺址
日期:2016/12/14 11:04:1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11月8日,桂陽縣仁義鎮桐木嶺冶煉遺址,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在煉鋅遺址實地考察。當天,2016桂陽礦冶遺址考古發掘專家座談會及長江流域礦冶考古培訓在桂陽縣舉行。記者 郭立亮 攝
冶煉歷史跨越漢晉、唐宋、明清,素有“千年礦都”之美譽的桂陽礦產資源豐富,開采、冶煉歷史久遠。今日,桂陽礦冶遺址考古發掘專家座談會在桂陽縣舉行。座談會由長江流域礦冶考古聯盟、湖南省文物局主辦,來自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地的專家學者與會。專家認為,桂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采礦冶煉中心,是中國古代幣材主要供給地。
今年7月至9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等科研單位對桂陽縣境內的10 處煉鋅遺址展開專題調查,並對其中保護較好的桐木嶺遺址、陡嶺下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根據桐木嶺遺址出土的青花瓷器、錢幣、坩埚,結合遺址的堆積厚度,初步推測:遺址開始於明末清初,廢棄於清代晚期。從陡嶺下出土的遺物看,年代大致在清中期至清末這段時間。
該考古項目領隊、省考古研究所莫林恆說:“考古發掘出來的遺址,展示了古代桂陽冶煉鋅的整個工序流程,對於認識古代冶煉場址的功能分區、規模、礦工的生活水平及生產力水平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在桐木嶺遺址現場,記者看到遺址面積約11萬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最大的一個山體平台進行整體發掘,發現該山體台面呈“品”字形,分布有三個功能單元,即一個焙燒功能單元和兩個冶煉單元。
在冶煉區還出土了整套冶煉工具如坩埚、冷凝兜、冷凝收集器、鐵蓋、托墊、精煉鍋等。考古人員在這裡還采集到各種礦料樣品,從礦石到焙燒後的礦料,再到粉碎後的礦渣,樣品系列較為完整。
莫林恆說:“由此可看出古人將鋅礦料放入坩埚燒至沸騰,氣化後冷凝,再將冷凝後的鋅收集起來,提純後再澆鑄成鋅錠。
莫林恆認為:“通過對遺址的發掘發現,這兩處遺址均為官方遺址,能同時冶煉多種礦物,對冶煉水平要求更高,這在全國較為少見。”
連線專家
煉出的鋅作何用?鑄幣!
有關專家推算出桂陽康熙五十八年(1719)鋅的產量約61萬余斤,乾隆十一年產量為11萬余斤。由此說明康乾年間為桂陽產鋅的鼎盛時期,這與本次桂陽考古調查發現的大規模煉鋅遺址相符。
官溪河兩邊為什麼會有大量的鋅礦冶煉遺址? 桂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桂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雷昌仁向記者解釋:“ 古代礦冶的原則就是‘以礦就煤’,人們通過河流將礦石運到這裡冶煉是因為這裡有豐富的煤礦資源。煉好的鋅錠又通過河流運出去,這樣就節約了成本。”
煉出的大量鋅用於何處呢?
雷昌仁說:“ 冶煉出的鋅主要是用於鑄幣,在鑄錢幣的銅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鉛鋅後,銅幣的耐用度大大提升了。”
“在古代鑄錢是國之大事。”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周懷榮認為:“ 通過考古與文獻顯示, 桂陽冶煉出的金屬鋅的主要用途就是鑄錢,桂陽是中國古代幣材(鑄錢原料)的主要供給地。”來源:三湘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