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泰順縣構建“四大機制”強化文物保護工作

泰順縣構建“四大機制”強化文物保護工作

日期:2016/12/14 11:03:0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泰順縣境內擁有國保單位5處24個單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7個單體,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6處。近年來,泰順縣認真貫徹執行《文物保護法》,加強和改進文物工作,積極構建“常態保護”“屬地保護”“安全保護”“聯動保護”四大機制,力推文物保護事業健康有序向前發展。     一、突出組織領導,構建“常態保護”機制     一是加強文保機構建設。泰順縣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工作。設立了縣文物局、文物科、博物館、文保所、非遺中心、廊橋研究保護中心、文化市場和文物監察大隊等文物保護機構,為加強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提供了人力上的支持。同時,將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列入規劃、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在設立文化遺產專項經費的基礎上,先後增設木偶藝術發展基金、畲族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試點專項經費,按人均2元標准增加了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及增設新建廊橋補助資金,為加強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提供了經費上的保障。     二是建立聯席會議機制。為加強文物安全工作,打擊文物違法犯罪活動,建立文物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強化部門間協調配合,泰順縣決定建立文物保護聯席會議制度,主要職能包括統籌協調全縣文物安全工作;研究制定打擊文物犯罪、遏制文物行政違法行為、加強文物安全的政策措施;指導、督促、檢查有關政策措施的落實;協調解決文物安全工作的重大問題,促進部門、地方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完成上級交代的督辦事宜等。聯席會議每年召開,及時掌握文物安全動態,協調解決文物保護工作中碰到的問題,不斷提高文物監管效率,確保文物事業健康發展。     三是完善文物保護辦法。泰順縣先後出台了《泰順畲族文化遺產生態保護試點實施意見》《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單位申報評定和保護辦法》《文化遺產保護辦法》等,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中《文化遺產保護辦法》通過對采用傳統木拱橋營造技藝新造的橋梁,每座予以補助30萬元。從政策出台至今,泰順縣新增廊橋二十余座;由此帶來了技藝的傳承,從原來僅有1名傳承人,發展到現在的4個造橋團隊16名傳承人。     二、突出責任落實,構建“屬地保護”機制     一是明確屬地保護責任。一方面是健全管理機制,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層層簽訂文物保護單位安全責任書,建立健全舉報巡查等機制,堅持接受群眾舉報和定期巡查相結合,及時查處破壞文化遺產行為。對19個鄉鎮分別下發《關於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函》,函件中附上各鄉鎮文保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點名單,進一步明確了文物保護的職責。     二是加強文化安全巡查。將文保單位巡查工作列入年度重要考核工作,明確工作目標內容,實施目標考核管理。今年以來,聯合公安、消防大隊開展文物汛期、消防安全大檢查行動,出動檢查115次,檢查文保單位132處,在檢查中,對各文保單位的防火設施、應急預案等制度和安全情況,針對木質結構較多、年代較久的文保單位都進行細致檢查,共檢查出196個問題,整理128條整改意見,並發函給19個鄉鎮,督促各鄉鎮進行整改,目前已完成67個整改項目。同時,還為縣保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單體建築統一掛上“12318”文物保護監管舉報電話牌和滅火器材,制定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和管控制度,確保文物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到位。     三是完善考核考評辦法。加強年度考績比重,將文物安全納入全縣鄉鎮安全生產工作考評細則,占考核百分值的3分。同時進一步細化年度鄉鎮文化工作考核中文物保護工作考評標准,進一步明確管理責任,以文件形式函告各鄉鎮,在“認真落實文物控規管理、切實加強文物安保工作、切實加強環境整治工作、認真開展文物保護宣傳”四個方面中進一步明確鄉鎮文物保護工作職責將文物單位巡查工作列入年度重要考核工作,明確工作目標內容,實施目標考核管理。     三、突出安保建設,構建“安全保護”機制     一是加強四有檔案建設。泰順縣文保單位四有檔案(有保護范圍;有保護標志;有記錄檔案;有保護機構)從2001年開始建設,現已全面完成國保、省保四有檔案12份,完成一至四批縣保四有檔案55份,准確反映了文物保護單位全面情況的詳細記錄,不僅是文物修復方面的重要依據,還是文物學術研究方面的重要參考資料。此次就為廊橋修復提供准確的數據,包括文字描述、照片反映原來形狀、圖紙提供詳實的尺寸數據等。     二是實施文物搶修工程。先後完成了北澗橋、溪東橋臨水殿、南溪橋、永慶橋、劉宅橋、交垟土樓等維修方案和仕水矴步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根據文物單位現狀,有序推進文物維修,先後開展了仙居橋、北澗橋、溪東橋、池源橋、胡氏小宗祠等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2011年初完成了文興橋的維修工作,2012年又開展6座國保廊橋的保護規劃,2013年完成了交洋土樓的維修工程。今年受台風影響,泰順縣文重橋、文興橋、薛宅橋被洪水沖毀,泰順縣開展了一系列災後廊橋搶修工作,並成立了泰順廊橋災後修復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和5個工作組,同時采取時間倒排方式,爭取2017年底完成3座廊橋的修復工作。     三是實施文物安保工程。泰順縣高度重視文物安全保護工作,積極開展文物監察預警系統和技防工程系統建設,結合省文物平安工程計劃,安排了150萬元的配套資金專項用於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平安工程建設,目前,已完成省級以上文保單位安防工程招標和合同簽訂,現已全面啟動建設,將實現省級以上9處(31個單體)文保單位安防監控全覆蓋。同時,消防工程方案已根據《文物安全防護方案網報網審材料要求》完成修改完善並上報國家文物局專家評審。     四、突出宣傳發動,構建“聯動保護”機制。     一是加強文物保護宣傳。始終把文物保護法規宣傳工作當作一件大事來抓,通過在縣電視台、泰順報、泰順網、泰順廊橋網、泰順文化微信公眾號等媒體設立專欄,各鄉鎮利用宣傳欄、黑板報、標語等宣傳工具,多渠道開展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宣傳。充分利用每年的“131”平安創建日”、“文化遺產日”、“博物館日”、“安全生產日”等活動,增強人民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2009年至2015年,泰順縣共舉辦6屆廊橋文化節和5屆廊橋文化保護論壇,2013年開展組織“泰順廊橋”到全國20多所知名院校開展巡回展。還遠赴美國,讓廊橋文化走進哈佛大學課堂,成為國際性的文化品牌。     二是加強文保隊伍建設。泰順縣現共有63名文保員,每個省文物保護單位及以上均配備一名文保員,在泗溪鎮上還設立了廊橋保護站。為加強業余文保員隊伍管理,制定了《泰順縣業余文保員管理辦法》,明確文保員的工作職責。每年聯合公安、消防等部門舉辦了全縣業余文保員文物安全知識培訓班,邀請從事文物保護工作多年、擁有豐富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同志給鄉鎮文保員授課。通過開展學習培訓,使文保員的文物管理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有了更深的認識,文保員的業務素質和保護意識都有了明顯提高,為開展全縣文物行政執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是發揮民間團隊作用。溫州市廊橋文化學會和泰順縣廊橋文化協會是由一群熱心鄉土文化和廊橋文化的人士組織成立的民間組織,致力於廊橋保護、學術研究和旅游開發事業,目的是保護、宣傳和研究廊橋文化。今年台風期間,廊橋遭受巨大損失,泰順縣廊橋文化協會和溫州市廊橋文化學會充分發揮交流平台、橋梁紐帶、民間智庫等三大作用,與縣文物部門相互相持,不僅積極利用微信公眾號發布泰順廊橋修復等工作情況,還聯合倡議“我為廊橋捐一元”等募捐活動,呼吁社會各界為重建(修復)廊橋伸出援助之手、獻出一片愛心。(泰順縣文廣新局) 來源:浙江文物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