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痛心】兩位文物專家失聲痛哭!三座國寶級廊橋被洪水沖毀…

【痛心】兩位文物專家失聲痛哭!三座國寶級廊橋被洪水沖毀…

日期:2016/12/14 11:05: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受“莫蘭蒂”影響,15日溫州泰順境內河水暴漲,從中午12點左右開始,國保單位泰順廊橋之三魁薛宅橋、筱村文重橋與文興橋先後被洪水沖毀。

 

15日下午1點多,溫州廊橋文化學會執行會長鐘曉波和泰順非遺中心主任季海波通了個電話,在電話裡兩個大男人失聲痛哭。

 

薛宅橋、文興橋、文重橋……一頓飯的功夫,泰順3座屹立了數百年的國寶級廊橋,都被洪水沖走了。

 

當天中午,鐘曉波從溫州市區回泰順過中秋,路過泰順縣泗溪鎮的時候,突如其來的暴雨導致前方道路塌方,被迫滯留。

 

“眼睜睜地看著洪水一下子滿上來,裡面夾雜著長廊、冰箱、農具等橫沖直撞……”鐘曉波滯留的地點正好在泗溪鎮著名的北澗橋附近。北澗橋、溪東橋人稱“姐妹橋”,在世界橋梁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大概1點鐘左右,洪水已經快淹過北澗橋最高的橋孔,如果暴雨再下十幾分鐘,北澗橋就毀了。”就在鐘曉波暗自慶幸的時候,卻接連傳來噩耗:最先是三魁鎮的薛宅橋,於11:58被洪水沖走,然後是筱村鎮的文興橋、文重橋,3座國寶級廊橋全部被毀。泗陽鎮的永興橋也遭到洪水破壞,一度告急!

 

據泰順縣文博館負責人張仕淮介紹,被沖毀的3座廊橋都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在泰順,同樣“重量級”的廊橋總共只有7座,損失慘重。

 

對於被沖毀的3座廊橋,鐘曉波如數家珍。“這3座廊橋各有特色”,可以說,少了任何一座都造成文化遺產的空白。

 

薛宅橋

 

 

 

薛宅橋,位於三魁鎮薛宅村,系貫木拱廊橋,始建於明正德七年(1512),後多次重建都毀於水患;現橋建於清鹹豐六年(1856),橫跨錦溪,古名“錦溪橋”。全長51米,寬5.1米,單跨29米,離水面高10.5米,單檐。該橋拱矢斜度較大,建橋屋十五間,橋頭坡度30多米,是泰順縣內橋面坡度最大的木拱廊橋,造型古樸大氣,巍峨挺拔,已被載入《中國橋梁史話》,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1時58分,被洪水沖走↓↓↓

 

 

 

 

 

 

 

 

 

 

文重橋

 

 

 

文重橋,位於筱村鎮東洋村水尾,始建於輕乾隆十年(1745年),屢建屢毀,民國10年(1921年)重建,為伸臂梁木平廊橋。文重橋周邊的環境非常優美。

 

12時20分,被洪水沖走↓↓↓

 

 

 

 

文興橋

 

 

 

文興橋,位於泰順縣筱村鎮坑邊村,橫跨玉溪之上,全橋長40.2米,寬5米,單孔淨垮29.6米,距水面11.5米,為疊梁式木拱廊橋。

 

該橋始建於輕鹹豐七年(1857年)民國十九年重修。這是泰順唯一一座左右不對稱的廊橋。

 

13時30分,被洪水沖走↓↓↓

 

 

 

廊橋雖然是木結構的,但抗洪水的能力甚至能跟水泥橋比一比。“橋本身有一個重量,而且橋拱很高,北澗橋離平常的水面就有十幾米。只要洪水不把所有的橋孔完全淹沒,都能撐住。”

 

鐘曉波說,近幾百年來,泰順廊橋鮮有被沖走的紀錄,最近的一次在26年前。1990年,泰順唯一一座3層結構的廊橋——漈下橋被沖毀。

 

屹立數百年的廊橋為何今天毀於洪水?

 

鐘曉波分析,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洪水突然暴漲,直接淹過橋面。“往常村民還能找重物壓在橋面上增重應急,這次連反應都來不及。”

 

據悉,由於“莫蘭蒂”強度強、范圍廣、水汽足,給浙江的沿海地區和浙南帶來了強降雨,15日的雨勢則更猛。

 

15日8:00到13:00,5個小時內,全省面雨量(整個區域內單位面積上的平均降水量)為23毫米。其中,溫州市47毫米、麗水市45毫米;最大的泰順雅陽鎮325毫米、泰順三魁鎮291毫米、泰順泗溪鎮277毫米。

 

5小時325毫米的降雨量是什麼概念呢?

 

打個比方:露天放一個面積為1平方米的不滲水石板,1毫米的降雨量相當於往石板上澆1公斤的水。325毫米的降雨量就相當於往石板上澆上325公斤的水。

 

普通飲水機上的大桶純淨水是19升,即19公斤,325公斤的水差不多相當於17桶。也就是說,5小時裡往1平方米的石板上澆了17桶水,平均每小時澆了3桶多,而且澆上去的水不外流、不滲透。

 

可以想象的出,這樣的雨長時間下在一個鎮上有多恐怖。

 

還有個可能的長期原因,隨著城鎮化進展,以及小水電的建設,溪流出現不暢。

 

張仕淮說,對於木結構的廊橋來說,最大的威脅就是洪水,其次是火。平時政府部門采取了很多防火措施,比如限制村民在橋上燒香爐,但防水措施相對匮乏。

 

當務之急,是盡快尋回被洪水沖走的廊橋構件。

 

“太心痛了,這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國寶。這個中秋快樂不起來了!”下午3點多,泰順分管文化的副縣長童德平仍在抗洪一線。

 

童德平說,泰順縣文物局已經聯合民間組織,發出了收集被毀廊橋木構建的緊急通告,“能收多少就收多少。”

 

當天下午,泰順政府部門正在發動各地的村民,參與到收集受損國寶的行列。“薛宅橋的部分構件被沖到了三魁車站附近,文物局正趕往現場,並讓鎮政府做好維護,搶救時盡量不要破壞構件。”

 

對於廊橋,泰順人是有著特殊感情的,就像精神家園。

 

“只要主體構件還在,就有希望重建廊橋,讓歷史延續。如果是新建,就沒有多大意義了。”鐘曉波說,希望廣大群眾發現廊橋構件能及時通知他們,也希望洪水褪去後大家能盡量幫忙尋找。

 

截至下午4點多,好消息傳來,據泰順縣非遺中心有關人員表示,由於三魁、筱村水位下降,目前被沖毀的三座廊橋其構件已經基本被找到,可以用於日後重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