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嶺古街修復工程也將於近期啟動古建所正在編制鼓嶺古街修復設計
日期:2016/12/15 1:36:3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鼓嶺古街修復工程也將於近期啟動,福州市規劃院琉璃瓦古建所正在編制鼓嶺古街修復設計方案,古街核心區建築立面景觀改造計劃年內完成。列入首批修復名單的歷史建築有宜夏別墅、萬國公益社、鼓嶺郵局、李世甲別墅、加德納故居、老教堂等6座單體建築,以及游泳池、水井等公共設施。有關方面計劃選擇1~2座修復後的歷史建築作為鼓嶺歷史文化博物館,保護鼓嶺避暑文化。還將基本完成對鼓嶺旅游度假區旅游公共信息系統的整體提升改造。旅游服務中心、旅游公廁、購物超市、垃圾箱等服務設施將按照國家標准配設,並在5月底前配套到位。梁林故居、蔣介石重慶行營等歷史建築以拆遷保護名義被拆,根源在於地方政府及企業存在重視政績及現實利益的功利思想,對傳統文化價值缺乏認識。同時,社會缺少相應監督、懲罰機制,輿論監督也顯薄弱,致使這種片面追求現代化的歪風邪氣一直存在。
仍急切盼望拆遷。琉璃瓦古建築殘損日漸嚴重,特別是到了文革年間,文廟古建築破壞極為嚴重,大量古建築被毀,古松古樹被砍伐,部分區域被改建成現代建築,嚴重破壞了文廟歷史景觀風貌。為保護文物古建築,恢復歷史風貌,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2007年,承德市政府將熱河文廟修復工程列入市十大重點建設工程項目。他們說:“誰不喜歡住新房,干淨、整潔,敞亮、體面,還能得一筆可觀的拆遷費。”按說,老百姓這一要求並不過分。但顯然,古民居保護與關注民生,改善老百姓的住房條件,成了以上“三難”背後的真“兩難”。筆者認為,解決此“兩難”,倒真是拆遷中的“燙手山藥”。其實提出了目前中國古民居保護方面存在的“三難”。一“難”,是個別地方政府或部門急於求成的政績觀與現實利益的功利思想;二“難”,是社會缺少相應的監督及懲罰機制;三“難”是整個社會輿論監督作用薄弱。由於“三難”存在,“被拆遷”似已成懸在中國古民居頭頂的“達摩克裡斯之劍”。相關數據表明,目前,我國每年新增建築已達世界總量的40%,位居各國之首。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古鎮、古村落遍布大小城鄉。人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景象:一邊是轟轟作響的推土機,一邊是處境岌岌可危的古民居。古民居慘遭強拆的事例,屢見不鮮。即便是國家文保單位的名人故居,一樣難逃被拆的命運。
對照“兩會”代表對中國古民居的倍加呵護,我們的社會回應,開發商現實利益功利思想同時,考慮不考慮“百姓呼聲”?恐怕,這才是琉璃瓦古民居保護化解“三難”背後的根本原因。不僅茫然,而且麻木不仁。康先生故居稱“七樹堂”,曾題有匾額。眼下,匾額早已不知去向,古樹也枯死10年,至今無人問津。這讓本來就得不到很好保護的古民居,處境越發艱難。但令筆者不解的是,面對古民居保護的“三難”,好像只有某些部門及專家學者在呼吁,古民居保護,好像成了某些部門及專家學者的“獨角戲”。北京西城區康有為故居被一片瓦礫包圍,院內垃圾成山,故居危在旦夕,幾成危房。委員們放棄開會,急赴現場,采取緊急巡查保護措施,以防被“保護性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