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奶奶廟等幾處典型遺址 具有世界影響的
日期:2016/12/15 1:31:4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中原核心地帶的嵩山東南麓,調查發現數百處舊石器地點,展示了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之交階段的人類棲居形態。老奶奶廟遺址的發掘將這些數量眾多的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老奶奶廟遺址中20余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疊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填補了中原地區以及東亞大陸這一階段舊石器文化發現的空白。
晚更新世人類在這一地區繁衍生存的輝煌歷史,不但是探討中華文明之源的重要資料,而且更進一步展現出多項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新文化特征,清楚地揭示了我國境內更新世人類發展的連續性特點,為研究現代人類及其行為在東亞地區出現與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視角。
嚴文明先生認為,嵩山東南麓已發現的400多處舊石器遺址點,尤其是老奶奶廟等幾處典型遺址,是近年中國舊石器考古真正具有突破性意義的重大發現,將會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遺址所處時代敏感,涉及現代人起源、末次冰期人類的生存方式、人類對動物的依賴使用等課題,研究潛力大。嚴先生建議對於這樣一個非常重大的課題,應集全國之力,建成一個舊石器研究中心,具有世界影響的、開放性的集人才培養、科研和展示的基地。把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大大向前推進一步。
佛教造像埋藏坑地點位於已知東魏北齊都城邺城遺址東城牆東側約3公裡,即邺城考古隊推測的東魏北齊邺城外郭城內。發掘期間正值春節,共歷時16天,1月25日田野考古工作全部結束。經勘探發掘初步判斷,邺城遺址北吳莊佛像埋藏坑是一個專門埋藏佛教造像的不規則方形土坑。
每件出土標本的提取都進行統一編號,經過全站儀定點測量、原始狀況拍照、原始狀況錄像、專業人員提取、研究人員定名、保護性包裝及核對裝箱等步驟。在文物保護專家的現場指導下,出土佛教造像均進行三層包裝,以最大限度保護文物表面的色彩、貼金等裝飾不受損失。當時的第一層宣紙包裝用於平衡濕度,第二層氣泡塑料薄膜包裝用以防摩擦碰撞,第三層塑料薄膜用以密封。
此次發掘出土佛教造像數量眾多,根據發掘過程中的粗略統計,有題記的超過百件,絕大多數是漢白玉造像,少數為青石造像。根據造像特征、題記年代等初步認為,這批佛教造像時代主要是東魏北齊時期,另有個別北魏時期青石造像,亦見到個別唐代風格造像。
其一,埋藏坑位於邺南城外郭城區內,它的地層堆積、打破關系明確,造像時代特征顯著,為今後研究東魏北齊邺城的都城制度、外郭城范圍、東郭城區時代沿革;編號佛教造像數量達到2895件(塊),其位置清晰准確,層位關系均有科學記載。是目前所知建國以來出土量數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藏坑。主要題材有釋迦像、阿彌陀像、彌勒像、釋迦多寶像、思維太子像、觀音像、雙菩薩像等。多數造像保存有較好的彩繪和貼金痕跡。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北朝晚期邺城作為中原北方地區佛學中心和文化藝術中心的歷史地位。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時期邺城地區佛教造像的類型和題材提供了可靠的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