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沈陽部分歷史建築將擁有“身份證”

沈陽部分歷史建築將擁有“身份證”

日期:2016/12/15 1:21:2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沈陽部分歷史建築將擁有“身份證”。有了“身份證”,歷史建築將擁有各自不同的保護方案,免遭破壞。近日,沈陽召開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交流會,請到了來自中國同濟大學和日本京都大學的專家,為沈陽的歷史文化資源與城市發展把脈。這其中提到一個保護建築的關鍵詞,讓建築擁有“身份證”。

  古跡保護篇

  給歷史建築辦“身份證”

  很快,沈陽就將掛牌保護一批歷史建築,讓其擁有“身份證”,免遭破壞。

  此前,沈陽曾針對城市保護編制和出台了《沈陽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沈陽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制定了盛京城、滿鐵附屬地等歷史城區和中山路、鐵西工人村等歷史街區保護范圍,並開展了全市各類文物周邊環境綜合整治。

  而今,保護范圍又擴大到歷史建築上。“沈陽有很多有特色的建築,有些建築見證了沈陽某些歷史時刻,有些建築可以代表建築所在年代的科技水平。”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張松教授表示,如果沒有很好地對這類建築進行保護,就有可能在城市發展的同時讓建築遭受破壞,或是遭遇保護性破壞。而掛牌保護之後,建築有了身份,就可以對其制定保護方案,可讓建築更好地保存。

  將文物周邊區域一並保護

  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的宗田好史教授還提出了他對於沈陽故宮保護的想法。他認為,應將故宮與其周邊區域進行整體性保護,而不是單就故宮本身來進行保護。“將周邊區域納入故宮的保護范圍,才不至於讓故宮‘孤單’。”宗田好史認為,任何文物的保護都不能與其周邊環境脫離,否則文物會顯得與周圍的現代建築格格不入。形成以文物為中心、輻射周邊的保護圈,可讓歷史文物有更多的附加價值。

  城市建設篇

  把大廣告變成小LOGO

  其實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一直存在矛盾,而且這個矛盾普遍存在於快速發展的城市中。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的宗田好史教授帶來了日本在城市文化資源保護方面的方法。其中提到一點,減少戶外廣告牌的數量,同時將大幅廣告變成小LOGO。

  宗田好史教授認為,大多數城市在發展之初,都會存在廣告牌鋪天蓋地的情況,日本的京都也一樣。其實大多數戶外廣告並不好看,花花綠綠地存在於城市各處,彼此並不和諧。而要展現品牌的價值,一個LOGO也就足夠了。現在的京都街頭,基本上沒有大幅廣告牌的存在,就算是某些企業的辦公大樓,最多也就打上企業的LOGO,而且很小。

  城市中心應該限高

  在大多數人眼中,高樓林立是現代都市的標簽。不過張松教授認為,現代都市應該是適合人居的,尤其是城市中心區,建築不應該過高。而且歷史文物周邊的建築高度更要控制。“在上海,城市中心區域的住宅容積率不超過2.5,商業項目的容積率不超過4.0。”張松告訴筆者,與上海相比,沈陽中心城區的建築密度就比較大,高樓也多。其實不應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淹沒”在高樓中,尤其是歷史文物周邊,更應劃出一定的保護區域,讓人們一眼就能看到歷史建築。

  日本專家表示:沈陽保護工作僅需日本1/3的時間

  沈陽是全國第二批列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城市,對於歷史文化保護的工作起步較早。同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也注意吸取先進城市的經驗。

  宗田好史表示,沈陽會很快速地完成保護工作。“我感覺在日本花60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在沈陽只需花20年就能實現。”宗田好史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