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修繕完工
日期:2016/12/15 1:21:0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昨天,隨著金龍和玺彩畫的最後一筆收筆,我國現存最完整、建築規模最大的皇家戲樓——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修繕完工。因還要進行封閉布展,德和園計劃於2013年3月向游客開放。
上次修繕破壞了原有模樣
德和園景區位於仁壽殿景區西北側,從仁壽殿景區走過,沿著仁壽南殿北側一條幽深石板路走二十幾步,推開一扇小門進入,便來到正在修繕的德和園景區。
德和園上一次修繕還是1955年,如今已時隔近60年。
頤和園管理處頤和園建設部副主任劉瑗介紹,上世紀進行油飾彩畫整修時,由於條件有限,沒有嚴格依照舊有彩畫進行描繪。修繕過程中,一些建築的原有門窗也被換成了玻璃門。此外,德和園建築群上原有的屋頂是瓦塊上下搭在一起的,被稱為“清水捉節”,但由於漏雨,被刷上了一層灰,卻不再是原來的模樣。
建築格局等恢復舊貌
此次修繕,是新中國成立後對德和園進行的規模最大、最科學嚴謹的一次修繕,對上述與原貌不一樣的形式進行了去除。
昨日在修繕現場,高大雄偉的大戲樓被工程腳手架圍了個嚴嚴實實。不同於現代工地,整個修繕現場沒有鋼筋水泥,空氣中飄散著淡淡的木頭氣味。一名工人正給完成彩畫的金龍刷上金膠,再將比紙還薄的金箔輕輕貼在上面,一條金龍頓時熠熠生輝。
據介紹,此次修繕力圖將德和園恢復光緒時期舊貌,包括恢復傳統清水捉節屋面;恢復古建木質門窗裝修形式;室內重新裱糊;按照清光緒時期德和園彩畫樣式、紋飾進行恢復;將1953年因游覽需要而把德和園東西看戲廊封閉改作的展室,依照歷史原貌重新恢復為游廊,恢復光緒時期東西看戲廊原有格局和功能。
此外,對建築結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更換了糟朽嚴重的木構件和望板。
■ 揭秘
新牆壁基紙壽命可達百年
此次修繕,德和園的室內牆壁表層采用了益壽延年圖樣的銀印花紙。這種紙迄今為止最接近清代皇宮的標准,經過了3年的反復試驗才達到滿意效果。
內牆壁表層最裡面一層基紙,來自於安徽潛山的傳統作坊,是用桑樹皮纖維制作而成,並且要橫縱交織貼上6層。
“這次重新裝裱後的基紙抗張力保守估計可達100年”,頤和園的紙絹類保護專家王敏英介紹道,“我曾經在故宮的倦勤齋取到過乾隆時期基紙的樣本,二百多年了,仍保持了較好抗張力。我們在保護古建的同時,也把傳統的棚壁糊飾延續下去。”
12個監測裝置防古建沉降
修繕後,德和園將采用最先進的技術進行監測,為保護工作提供數據支持。
前期,監測人員已使用三維數字掃描技術采集古建築的基礎信息,通過計算機制作數字模型,測算出結構受力點。隨著修繕,監測人員在受力點安裝監測裝置,監測數據實時傳回到監測平台,一旦古建發生沉降、傾斜、位移等,監測人員能在第一時間獲知並進行處理。
據介紹,德和園大戲樓將安裝12個傳感器,監測精確度可達毫米。
■ 新聞背景
德和園建築群始建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是一組大型的宮廷戲園建築。戲樓位於德和園一進院內,是中國清代三大戲樓之一,也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建築規模最大的古戲樓。它是晚清宮廷戲劇活動的主要場所,見證了晚清戲劇的昌盛,具有極高的文化和社會價值。
此次修繕工程於2011年10月10日開工,計劃於2012年11月底竣工。修繕包括大戲樓、頤樂殿、慶善堂等24座古建築,總占地面積約594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94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