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鄉村中有許許多多的鎮子,實際是縣城以下的居民集中點。封建社會時期叫鎮,再小一點的叫村子,如明代一個小城即是一個鎮城,從其規劃來看這是比較重要的一例。
村子、鎮子,也有的地方叫屯子、寨子,其實是相同的,惟獨不同之點即是大小之分,家戶多少之別。最大的鎮叫屯子,例如沈陽一帶有姚千戶屯,一屯之中有上千戶人家,一般的鎮子也有七八百戶到一千戶左右。越是經濟發達地區村子與鎮子的規模越大。村和鎮與一般縣城的式樣差不多,在當時也進行過簡單規劃,以方形為主,圓形為輔,南北東西四個面。有的鎮子有城牆,有的用土牆,還有的用土圍子,或柳樹條編織的界牆,這與當地生產水平有關系。到山西、陝西一帶的大鎮子,不僅有城牆,而且是磚牆,有城門、城樓、炮台、角樓等等,與一個縣級的城相差不是太多。一座城鎮往往是縣城的縮影,城牆、城樓、角樓(個別的城鎮還有戲樓與鐘樓、鼓樓),以及大街小巷、商店寺院廟宇等公共建築。一般平民只能在小巷裡居住。城內有進入鎮城的主要城門,不做城門的就做一個高大的閣,代表城樓。下部城門通行人、馬和車子;上部即為閣,閣者樓也。閣中供奉文昌帝君或土地爺,到山西省各個地方,當一進村門時,都有一個高大的閣,名之曰“村頭高閣君”,實際是村門。那個主閣就是全鎮的代表,是全鎮的中心建築。在大鎮裡還建有文廟、火神廟、關公廟、土地廟、東泰山廟等等。鎮子裡的房屋用磚瓦土木混合結構建造,有的質量相當高,有的百余年來不損壞。特別是村鎮裡的廟宇,人們更不惜金錢來建設。以吉林法特哈門鎮為例,也是清代柳條邊牆的一個門,它是邊牆終點的一個門,滿語叫“巴顏額佛羅邊門”。全鎮三個大廟,一是永寧寺,二是武聖宮,三是馬神廟,一道教、一佛寺,一神廟。鎮中心有一條河,水入鎮中,還建了一座大石橋,每一、三、五日在橋的附近以及橋上為集市,農民來賣雜物,把農民貨物集中在此。糧米市、魚市、菜市,應有盡有,非常熱鬧!這是一般北方的大鎮子的狀況。
蘇南古鎮———同裡,已有上千年歷史,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情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