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宅園中的文化

宅園中的文化

日期:2016/12/15 1:12:4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吳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是不敢輕為妄談的。但最近我的朋友,滄浪區委的虞掌玖同志贈我一套四冊《漫步滄浪叢書》,分《人物掠影》、《文物點翠》、《宅園訪幽》、《橋巷尋蹤》四個單冊合成,拜讀之余,使我倍感親切。我在蘇州、在滄浪區生活了大半輩子,對滄浪區的小橋流水、深巷舊宅,名園古木都充滿了濃厚的感情。因此,我忍不住要將自己對於其中《宅園訪幽》一冊的讀後感談上一談。

 

蘇州的文化是非常深厚的,而園林古宅作為曾承載了過去時代的見證,雖無言語,卻默默地向後人敘述著歷史的故事,就看後人能不能解讀和分析破譯。蘇州的古宅舊園往往藏在石庫門內,而石庫門無論從線條上還是從構造上一般都比較樸素而簡約,毫無宏偉囂張的氣勢,而進入裡面卻往往別有洞天,曲徑通幽,充分顯現了蘇州人的淡泊修斂,堅守自持的精神追求,也許,這就是蘇州宅園的文化精髓所在。比如十全街上僅存李根源故居一塊石碑的石庫門內的舊宅,現在看去已全無名園古宅的氣象,破舊而狹仄,哪像是當年創辦了雲南講武堂,培養了包括朱德在內的,曾出任過農商部總長、代國務總理的國民革命的一代元老之宅園啊。但這就是歷史。當年,這裡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章太炎、金松岑、張大千、葉恭綽常在這裡縱談國是,國民黨元老於佑任、馮玉祥、張一麟、李烈鈞、張繼等大人物也頻顧相訪,故舊門生更是紛至沓來。雖小巷幽園,卻被視作時政大局、風雲際會的幕後首腦人物。

 

關於滾繡坊青石弄那四百五十平方米的葉聖陶故居,那是一個小巷深處的幽靜所在。富有特色的石庫門裡,種栽著廣玉蘭、海棠、紅梅、石榴、槐樹、葡萄等十多種花木,牆頭有爬山虎,牆腳有書帶草。在這如詩如畫的環境中,葉聖陶更添了創作的情緒。我曾在一篇過去的文章中讀到,這塊幽靜雅致的園子好象是用他和夏沔尊合作出版的一本指導學生寫作的集子《文星》後所得的稿酬買下的。記得我讀到此,禁不住驚歎當時的稿酬之豐厚令人稱羨。而據我所知,周瘦鵑的紫蘭小築和程小青的繭廬都是用自己的稿酬所得購置的。

 

紫蘭小築是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翻譯家和園藝家,也是海派文壇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周瘦鵑的宅院。他當年在《申報》主編的副刊《自由談》、《禮拜六》、《紫羅蘭》、《紫蘭花片》等專欄都曾名聞天下。文學才女張愛玲的成名作《沉香屑》就由他發表在《紫羅蘭》上。這位年輕時風流倜傥、才氣橫溢的才子,曾經肩披一襲紫羅蘭色紗巾騎著少見的摩托車(當時叫摩達卡)風掣電馳般地在古城的中心街道轟逸而過,成為當時蘇州的一道耀眼風景,而在他那些如泣如訴的抒情作品中,始終貫穿著紫羅蘭這一條線,字裡行間,往往隱藏著一個人的影子。抗戰前後,他回到蘇州置宅息隱,筆墨之馀莳花弄草,竟因高超的盆景園藝藝術成為蘇派盆景的代表人物,名滿中外,曾多次在國際國內的花展上贏得聲譽。晚年時節,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周恩來、鄧穎超夫婦、朱德、董必武、陳毅、陸定一、劉伯承、葉劍英等都曾親到紫蘭小築愛蓮堂與他會晤,留下了歷史佳話。同時他在文革中的悲劇也成為一段歷史的縮影。

 

再比如雙塔,原來曾一度是一個小學校所在,那裡曾留下了盛夏季節我在草叢樹下捉蟋蟀的足跡以及童年的記憶。因為那裡的一對門房老夫妻曾是我原來小學的門房,後來調到了這裡來。而在我讀書的那所小學時他們對我特別友好,積下了深厚的感情,於是我就借著去看望他們的理由,到那裡捉了一番蟋蟀。後來,從一些吳地古籍中了解到,在唐朝時這裡就是一個般若院,吳越錢氏改為羅漢院。北宋時有個叫王文罕的人資建了這兩座磚塔,才叫雙塔禅寺,歷史悠久得很。還知道,當年住在王長河頭的周瘦鵑每每站在紫蘭小築的花園裡隔著兩株高柳的綠條之間遠遠望見那巍巍雙塔,很是有味,就給這兩個塔分別命名為亭亭塔塔。而就在我老家附近的也留下了自己少年屐痕的桃園和暢園同樣命運多舛,桃園一度成為公安關人的地方,後來就和暢園一樣成為72家房客的集居地。那兩個園子曾留下了多少兒時夢,卻只是到了成年後才知道原來那園裡面有那麼多動人的故事,有那麼多充滿詩意的歷史,若不是讓文革革掉了許多文化的命,我們原本應該早就知道那些園子的歷史文化故事,也決不會看到那些園子會曾經有那麼破爛的命運。而這些都將給後人以警戒和反思。當然這段經歷也必將記入歷史。

 

還有像原來只需花三分錢門票的滄浪亭和網師園,不用門票的胥門城頭和河寬水深的繞城運河都曾無數次地留下了自己少年時代和同學友朋嬉戲玩耍、暢泳擊水和吟詩作賦的夢痕舊憶,如今因為閱讀此書而一幕幕如電影般紛至沓來,令我再一次經歷了精神上的樂趣。

掌玖同志是一個黨務工作者,長期在宣傳管理和黨務部門中工作,卻在近年結出了豐碩的文化之果。從編輯《滄浪文存》、《滄浪詩選》到組織策劃執行編輯出版《文化滄浪叢書》和《滄浪十八景圖詠>等書,無不傾注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可謂嘔心瀝血。特別是這次在《宅園訪幽》的寫作過程中,他不僅查閱了大量史籍資料,而且足跡遍及區內的大部分已經得到保護修繕和恢復的古宅舊園,進行了深入的勘證考察,犧牲了很多個休息日和原本應溫馨休閒的夜晚,付出了極大的勞動,將悠遠而濃郁的文化融入了深情而優美的文字之中。同時,也將他自己對蘇州文化的理解和濃情厚愛融入其中。在此,我作為一個滄浪區的老居民和本書的讀者,向他深表敬意,感謝他為蘇州為滄浪區的人民和做了一件美麗而又有益的實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