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5日,是《新青年》雜志創刊100周年紀念日。經歷了一個世紀的風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北池子箭桿胡同20號的陳獨秀舊居完成騰退修繕,《新青年》編輯部重現光芒。(9月16日《光明日報》)
一百年,說彈指一揮,太過容易,又是真切過往。以《青年雜志》在1915年9月15日的創刊為標志,近代以來影響深遠的新文化運動拉開大幕,在1916年9月第二卷改以《新青年》為刊名,到1926年7月隨著光榮的新使命的履行而停刊。《新青年》雜志對思想啟蒙、精神解放和文化建設的歷史作用,正在隨著時代轉換而不斷被重新發現。作為《新青年》雜志的創始人陳獨秀,也在此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歷史作用。
對陳獨秀舊居的騰退和修繕,在《新青年》創刊百年這個時間點上完成,作為一種紀念和追懷,應該說正當其時、意義非凡。這樣的行為,從整個過程來看,不僅得到了原居於此的六戶居民的真心支持,而且有關部門也將其做了更具關聯度的考量,作為凝結著珍貴歷史內蘊的獨秀舊居,以修舊如舊的方式,還原了“本來”樣貌,也就具有了承擔更多社會教育功能和歷史銘記價值的空間。
往回上溯,《新青年》所開啟的中國一代“新青年”的成長史,馬克思主義被引入中國、被用來改造中國的進程史,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經歷了時光的沉澱之後,越發清晰和珍貴。而一代又一代“新青年”,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為了當初所確立和奠基的偉大目標,而接力奮斗的歷程,尤為讓人們感念。作為獨秀舊居,同時也是《新青年》編輯部,能夠以更具現場感和文化品質的方式保存和再現,這無疑是讓歷史感和“新青年”們獨有的銳氣、大氣得以延續、宕開的有效載體。
陳獨秀、李大钊、魯迅、毛澤東等那一代“新青年”的音容笑貌、所思所想,通過這間“老房子”而得到具象化表達,那裡面可能的陳列、資料和解說,也將盡可能真實地記錄過往;而作為一個別具一格的文化象征體,這間舊居的煥發新顏,也將使得整個街道、整個社區更多出一個歷史情懷的凝結點、愛國主義的發散地,其久遠的精神符號價值,也將超出一定的時空界域,而走向教科書式的經典樣態。
值得注意的一個細節是,在騰退修繕之後,這裡依然會承擔必要的服務於社區居民的文化娛樂活動的功能。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點。如何讓名人舊居呈現“活態”,是保護名人舊居的一個重要方面。名人舊居不必僅供“觀瞻”而無法親近,也可以讓其與周邊百姓的日常生活產生由內而外的精神聯系。比如陳獨秀舊居,附近的老百姓能從中自如出入,能在這裡繼續過一種有品位、有內涵的文化生活,這也是對舊居生命力的有效維護。這一點,在名人舊居和古建保護中,其實是很值得研究和推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