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

日期:2016/12/15 15:19:29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中國佛教石窟。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裡的天龍山麓,始創於東魏,盛於北齊、隋、唐。現存21窟,計東峰8窟,西峰13窟。其中以唐窟為最多,另外還有一些小窟龛。

  東魏的第2、3窟為雙窟,方室,三壁三龛,四坡頂。佛像跏趺坐或善跏坐,褒衣博帶。脅侍菩薩披天衣,著長裙。造像承北魏傳統,雕鑿細膩,具有寫實感。第3窟左、右壁樹下思維菩薩、維摩、文殊以及兩個窟的前壁淺浮雕供養人、羅漢像等具有個性化的特征。北齊的第10、16窟為窟前雕柱廊的方室窟。窟內三壁三龛,前廊只雕出當心間二根八角柱,分別以蓮形柱頭、栌斗承闌額,其上間隔地雕一斗三升式及人字拱,只有橫拱而無縱向構件,上經枋、□承檐椽。在尖楣形的石窟入口外兩側浮雕戴花冠的仁王及天部像。第10窟內正壁大龛主尊為交腳菩薩。隋代第 8窟是前雕廊柱的方形中心柱窟。前廊形制與第10、16窟略同,左壁有開皇四年(584)題記。窟內長、寬約4.4米。中心柱四面開龛,帷幔形龛楣,一鋪三尊像。左、右、後三壁三大龛,龛內為一佛二弟子,龛外兩側並立二菩薩像。佛像跏坐於束腰仰覆蓮座或須彌方座上,造像形體方整,衣紋簡練。窟前雕3開間柱廊(柱已失),左壁造像記碑已風化。室內方形,三壁三大龛,各雕一佛二脅侍,均風化。唐代的第9窟為方形的露天大龛,分階梯形的上下2層。上層雕高7~8米的善跏坐彌勒大像,造型豐滿,技法純熟。下層正中為十一面觀音,左、右為騎獅、象的文殊、普賢,局部雕刻細膩華麗。唐窟雕刻精麗者是第14、18窟。第14窟是進深 3米余的方室,正壁倚坐佛及脅侍菩薩立像,左、右壁為半跏坐菩薩(見彩圖天龍山石窟第14窟石雕菩薩像(唐))。第18窟三壁有3身跏趺坐佛像,各有2身半跏坐脅侍菩薩。等身大小的白色砂巖雕像極力再現著現實人體的特征,微妙的體態變化給人以恬淡端莊的感覺,而質感極強的衣飾則反襯出富有彈性、冰潔玉潤般的肌膚,形成同期最具代表性的新風格。

  石窟造像在20世紀40年代受到人為的巨大破壞,優秀雕刻品多數被盜鑿運往國外,現分別藏於歐洲,以及美、日等國的眾多博物館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