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探秘邯鄲古跡之四千年響堂寺

探秘邯鄲古跡之四千年響堂寺

日期:2016/12/14 17:27:02      編輯:古建築紀錄

北響堂石窟大佛洞內的釋迦牟尼坐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紋七條火龍穿插其間,為北齊高超藝術的代表

北響堂石窟內據傳為魯班老婆之手印

北響堂石窟的蓮花焦葉雙佛洞

南響堂石窟的槐抱柏

南響堂石窟的千佛洞內的飛天浮雕

位於南響堂石窟的一座八角七級的宋代古塔,俗稱為紅塔

    響堂寺石窟坐落在我市峰峰礦區響堂山的山腰。響堂山又叫鼓山,它是太行山的一條支脈,因人們談笑、拂袖、走動均能發出铿锵的回聲,故名響堂山。石窟最初開鑿於1400多年前的北齊時代,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鑿。目前,現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還有大量刻經、題記等,主要以北齊開鑿的三大窟——大佛洞、釋迦洞、刻經洞為代表。它是河北省現已發現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響堂寺由來

    游覽響堂寺,首先映入您眼簾的便是常樂寺了,這個寺始建於北齊,在唐代就成為了重要的佛教活動中心,但這個建築群曾遭到嚴重的破壞。

    大家一定想知道,這鼓山上為啥好端端地鑿出一組大型的佛像石窟呢?這得追溯到1400多年以前。當時,東魏、北齊定都在邺城(今臨漳)並把晉陽(今山西太原)定為陪都。那時的北齊對佛都特別推崇,將佛教奉為國教,並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邺城也成了北方的佛教中心。由於這個鼓山位於太行山東西交通要道,就成為北齊王朝在兩都往來的必經之道。接著,高洋帝就選了這塊景色怡人的風水寶地——鼓山,開窟建寺,營建行宮,建造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又具有濃厚地方風格的響堂山石窟藝術。繼北齊後的隋、唐、宋、元、明都有續鑿。所以後世譽響堂山石窟是我國石窟藝術的縮影。

    不過高洋帝修建這個石窟寺還抱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借此維護他的統治,成為歷代皇家陵寢。據說,高洋帝的父親也就是高歡帝就葬在山上的石窟洞裡。

    大佛洞

    我們先去大佛洞欣賞一下吧,這個洞是南北響堂寺所有造像中最宏偉的一個,位於石窟區的北端,俗稱北洞。窟高11.6米,寬12米,進深約12米,窟門上方開明窗三個,以便采光,窟內是方柱通頂,並且三面開龛。

    龛內造像都是一佛二菩薩,這個造型就是佛經裡所說的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佛”題材。人們正眼所看到的這一組佛龛像就是現在佛,此坐佛高達3.5米。佛像雕刻非常精美,上有蓮花、流雲、天龍、火焰紋等。再往上看龛的外形非常美觀,學術上稱它為帷幕帳形龛,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用的蚊帳形狀一樣,連那種帳簾下垂的感覺都在這種沉重石刻中表現出來了。最下面的就是基台上的風、水、樹、象等十神王,三面基台上都有。

    由左左到到右右您您還還可可以以看看到到,,牆牆壁壁上上刻刻了了1616座座覆覆

    體式的塔形窟,這種窟的造形奠定了北齊一代的石窟風格。龛內的坐像也大多是後來補刻進去的,雕刻的菩薩腳尖微微點起,大有細腰斜軀三道彎的動態美。此處再往前走是一個寬2.4米的通道,這個通道是古時禮佛用的(古時念經是繞圍而行)。過了通道,可以望見壁頂有未刻完的大小不一的小佛像,這就是千佛題材,牆壁上也刻滿了小型塔龛。

    據講解,在這裡可找到高歡靈葬之謎底所在。從右至左數,一面柱子頂的第三個小佛龛是空洞,傳說這就是高歡的靈柩之位。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只有位居中央才能顯示出他的尊貴和地位至高,為什麼高歡的靈柩卻葬在這個位居北側的大佛洞,而不選區中洞呢?

    相傳高歡的二兒子高洋在開此窟以前就請數十位風水先生查看了風水,最後把真正的陵址選在漳河之西,為迷惑民眾,高洋帝又據風水先生在鼓山風水寶地位居龍脈的說法,在北區開鑿了高歡的疑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受當時佛教發源地的一些傳統風俗影響,他們認為帝即是當今如來,位北則屬高位,涅槃之位。受這兩個因素的影響,這個北洞自然而然就成了高歡靈葬的最佳位置了。

    釋迦洞

    釋迦洞,俗稱中洞,始鑿於東魏末北齊初,也屬中心方柱正面開龛形,該洞平面方形頂,分前廊後窟兩部分。廊前的四根八角列柱雕刻設式十分工整,中間兩根柱礎雕成雄獅。窟外兩側各有一手持金剛杵的天王像,臨近門口兩側各有菩薩一尊,它的造型風格由北魏的俏瘦清麗發展成為北齊的健壯厚實,形成了承前啟後的新風格菩薩的雕刻。迎面的主尊佛也是如來佛,兩邊是二弟子二菩薩、護法獅等,周轉基台上刻有十神王像,也屬帷幕帳形龛。

    刻經洞

    窟群南端的刻經洞,俗稱南堂,窟門前置四柱三間前廊。窟檐的雕刻仿木結構瓦頂,覆體頂部雕三枝火焰珠頂塔剎。窟門兩側各雕坦胸露背力士一尊,那種肌肉豐健、體格強壯的感覺都表現的淋漓盡致,窟門拱形的內側雕刻忍冬紋和聯珠紋,花紋屬響堂寺獨有,其余地方沒有。這個前廊壁上、窟內壁上都是北齊晉郡開國公唐邕所刻的四部佛經,這是刻經洞的由來。窟內造像屬三面開龛三世佛題材,正面主尊還是釋迦牟尼,旁邊是四弟子二菩薩。這窟內的另一個可貴之處就是這個方形頂,上面刻的是蓮花藻井,雕刻非常之精細,衣服紋飾的雕法也有了“曹衣出水”的動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