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申遺”實為“申益” 都是錢作怪
日期:2016/12/13 20:00:43   編輯:古建築紀錄隨著中國“丹霞地貌”入選聯合國世界遺產的昂貴價碼被媒體廣泛報道,中國最近再次掀起對“申遺熱”的檢討。日前出版的海外華文媒體紛紛關注到中國內地的申遺熱,報道稱,中國各地熱衷申遺,更看重的是開發,為了申遺的政績和旅游大開發的價值,不少地方政府不惜血本,不甘人後。甚有媒體稱:“申遺”忙“毀遺”忙,都是錢作怪。
新加坡《聯合早報》文章《申遺價碼昂貴 中國再掀熱議》說,隨著中國“丹霞地貌”入選聯合國世界遺產的十幾億元昂貴價碼被媒體廣泛報道,中國最近再次掀起對“申遺熱”的檢討。
反對者認為,當前各地爭先恐後要申請入列世界遺產,本質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目的是刺激旅游業而保護文物;支持者則認為如果沒有評選的激勵,遺產可能得不到保護。
然而,6個地方政府為這項榮譽(“中國丹霞”)付出的成本不菲。據中國丹霞申遺專家組組長彭華對媒體透露,6個地方為這次申遺投入了十幾億元。中國“申遺熱”的另一奇觀,是申遺費用不斷攀升。與此同時,一些景區陷入“有錢申遺,無錢保護”的尴尬;也有景區通過提高門票價格取回投入成本,引起民眾不滿。
香港《東方日報》文章說,內地申遺熱潮方興未艾,部分地方政府為此大興土木。河南南岳大廟為求申遺成功,被指花費近200萬元打造一座五星級廁所。因申遺前工程花費不菲,景區因而計劃加價,惹輿論爭議。逾七成網民認為各地爭相申遺,只是大搞形象工程,建議把錢多花於文物保護。
香港《蘋果日報》25日報道說,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內地各名勝景點所在地,不惜大撒金錢,淪為金錢大花筒。官媒批評各地為申遺“拆了建,建了拆”是勞民傷財。
香港《信報》文章《“申遺”忙“毀遺”忙 都是錢作怪》說,內地更多名勝古跡跻身《世界遺產名錄》是一件好事,但這並不是“申遺”的目的。世界遺產中心主任強調:申遺的目的在於保護,而非開發。但中國各地熱衷申遺,更看重的是開發,為了申遺的政績和旅游大開發的價值,不少地方政府不惜血本,不甘人後。
報道注意到,就在各地名為“申遺”志在“申益”的同時,商業大開發中“毀遺”事件卻層出不窮。
申遺忙,毀遺忙,背後都是地方政府和房地產商的利益所驅動,都是錢作怪,可憐歷經數百年甚至上千年風雨、戰火中幸存下來的文物古跡,終究敵不過金錢世界的百孔千瘡。
台灣《旺報》文章說,相對於申遺期間的巨大開支,申遺之後保護費用稀缺已成普遍現象。而申遺後的景點門票普漲,不禁讓公眾質疑其已成為各地政府的斂財之道。各地“申遺高燒”,無不是一種利益面前的瘋狂角逐,其實從側面投射出當下急功近利價值觀的“市場占有率”。
試問,社會在沸騰的急功近利思維指引下,文化也好文明也罷,能不淪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一桿“旗幟”嗎?在這樣的社會價值觀之下,“申遺”能不成為一個市場、一項產業嗎?
令人擔憂的是,在如此現實的蠅頭小利和那物慾升華面前,我們申遺帶來的一切繁榮終將淪為一場紙醉金迷不說,還將使每次申遺的成功,衍化為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一場人文災難,從而殃及後繼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