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

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

日期:2016/12/14 20:37:56      編輯:古建築紀錄
·正 定

古城正定,位於河北省會石家莊市北15公裡處,歷史上曾與保定、北京並稱為“北方三雄鎮”,至今南城門還嵌有“三關雄鎮”的石額,正定是三國名將趙子龍的家鄉,也是曹雪芹先祖曹彬的故裡。淵源流長的歷史,給古城留下了瑰玮燦爛、風格獨特的文化名勝古跡,素以“三山不見,九橋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樓”著稱。雖經歷代王朝變遷,風雨剝蝕,古城內仍有隆興寺、臨濟寺、開元塔、凌霄塔、華塔、古文廟等眾多文物古跡。其中著名的隆興寺,是一座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築群,始建於公元 586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它和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大石橋被譽為河北“四寶”。

·邯 鄲

邯鄲市地處河北省最南部,西依太行山,東臨華北大平原,交通便利,物產豐饒,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與晉、魯、豫三省相鄰。面積1.2萬平方公裡,人口794萬,轄19個區、市、縣。邯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氣候適宜、五業興旺、交通便利、通訊快捷、工業發達、商業繁榮的土地沐浴頭著改革春風,展現出亘古未有的輝煌。

  距今7000多年的磁山文化及稍後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展示了遠古人類在這裡留下的文明的足跡。

·新 绛
新绛古稱绛州,位於山西省南部,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城,距今已有1400年歷史。古绛州為晉都,春秋時與太原、臨汾齊名,號稱“晉國三城”,是著名思想家旬子故裡,城內現有:福勝寺、龍興寺、稷益寺、绛州三樓與哥特式天主教堂及龍興寶塔成為古绛城的標志。绛州城是保存較完整的唐代古城,雖歷經千年仍保持著唐代的形制與風格。

·代 縣

代縣古稱代州,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北踞北岳恆山余脈,南跨佛教聖地五台山麓。代州原為肆州,後為雁門郡。代縣文物古跡遍布,雁門關居九塞之首,天下聞名。廣武兩城是研究我國軍事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祠堂門面闊三間,上懸“奕世將略”、“一堂忠義”、“三晉良將”三塊橫匾。邊靖樓。亦名谯樓,位於代縣縣城十字街心。明洪七年(公元1374年)建成。

樓南面掛著兩塊巨匾。一為清雍正十一年雁平兵備道湯豫誠所立“聲聞四達”,一為道光三十七年知州陳鼎雯所立“雁門第一樓”,樓北雍正十年知州楊弘志立“威鎮三關”。登樓北望雁門,南俯滹沱,全縣山川景物一覽無余。歷代登樓覽勝詠詩抒懷者甚多。1947年秋,葉劍英元帥曾登樓參觀。阿育王塔,俗稱白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年),佛教藏式造型,通高40米。是我國藏式塔中的佳作。1948年春,周恩來、任弼時隨毛主席居代縣時,曾在塔旁攝影留念。

·祁 縣

 祁縣,古稱昭余,位於山西晉中盆地,是具有明清建築特色的商貿金融古城。祁縣自古人才荟萃,是稱雄九州五百年的晉商故裡。分布全城的兩萬多間民居建築集實用與藝術為一體,至今保存完好,古建明珠喬家大院更以其嚴謹的布局、精巧的設計被譽為“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1994年國務院公布祁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哈 爾 濱
哈爾濱是黑龍江省省會,是溝通東北亞、歐洲和太平洋這些大陸大洋的重要連接點,同時也是幅射全省旅游景區的交通樞紐,以冰雪、避暑旅游為主要特色的多功能旅游城市。

哈爾濱人歷史悠久,人文景觀眾多,荟萃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於一身,融合中外文化精要於一城。文廟、極樂寺、西方古典建築、造型奇特的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將市區裝扮得多姿多彩。市內建築中西合壁,格調鮮明的各式建築,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等精典之作比比皆是,使人仿佛置身於中世紀的歐洲,充滿濃郁的異國風情和民族風俗。特別是歐式建築匯萃的中央大街,雅潔明快的建築色調,盡顯繁華如錦的都市風貌。一年一度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冰雪節”中的國際冰雕雪塑比賽,以及“國際經貿洽談會”,處處折射出“東方小巴黎”的獨特魅力。

哈爾濱冰雪節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以冰雪活動為內容的節日,每年1月5日在哈爾濱市舉行,至今已舉辦15屆,目前已發展成融文化、體育、藝術、經濟貿易、科技、旅游等於一體的綜合性節日,與日本的冰雪節、加拿大的冬令節、挪威的滑雪節並稱世界四大冰雪節。

  哈爾濱歷史源遠流長,據考古證實,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哈爾濱一帶就有人類在這裡活動。約在距今5000年前後哈爾濱地區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哈爾濱已發現10余處史前文化遺存。大約距今3000年左右的殷商晚期哈爾濱開始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

哈爾濱周邊的扎龍丹頂鶴自然保護區、鏡泊湖風光、五大連池火山巖礦泉都獨具魅力。哈爾濱的冰雪文化可具體概括為:冰雪服飾文化,冰雪飲食文化,冰雪建築文化,冰雪交通文化,冰雪民俗文化,冰雪旅游文化與冰燈藝術文化等。

在黑龍江省少數民族中,鄂倫春族、赫哲族、蒙古族、朝鮮族和滿族特點淳厚。

·吉 林

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是全國唯一的市與省重名的城市。吉林市位於吉林省中部偏東,幅員面積24894平方公裡,總人口422.8萬人,有23個少數民族。吉林市歷史悠久,氣候宜人。

吉林市原名“吉林烏拉”,為滿語地名,意為沿江的城池。因明清兩代為固戍邊,抵御外侵,在此設廠造船,又稱“船廠”。
殷周時代,這裡已有氏族部落。秦代以前,居住著滿族祖先“肅慎人”。漢稱挹婁,北魏稱勿吉,隋改稱靺鞨。遼代後改稱女真。1115年,女真人建立金國,滅遼後,吉林為金國領地。明朝,隸屬海西女真烏拉部統轄,為“烏拉國”。明萬歷四十一年,吉林歸屬努爾哈赤統治,成為後金領地。

清康熙皇帝於1674年東巡吉林時,巡視水師營後,揮筆作詩,名曰《松花江放船歌》。因其中有“連樯接艦屯江城”的詩句,故吉林市素有“北國江城”之稱。吉林市旅游資源豐富,松花江低回慢轉,呈S型穿過市區。四面被龍潭山、小白山、朱雀山、玄天嶺環抱,如神話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拱衛,還有西團山、東團山兩座古文化遺址遙遙相望。環繞的群山和回轉的江水,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

吉林市市區有1742年修建的東北最大的孔廟--吉林文廟;有佛、道、儒三教雜揉的北山古廟群;有明代留下的阿什哈達摩崖石刻;有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之最”吉林石隕石,還有地方特色濃郁的傳統民族風情。

清康熙皇帝於1674年東巡吉林時,巡視水師營後,揮筆作詩,名曰《松花江放船歌》。因其中有“連樯接艦屯江城”的詩句,故吉林市素有“北國江城”之稱。吉林市旅游資源豐富,松花江低回慢轉,呈S型穿過市區。四面被龍潭山、小白山、朱雀山、玄天嶺環抱,如神話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拱衛,還有西團山、東團山兩座古文化遺址遙遙相望。環繞的群山和回轉的江水,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


·集 安

集安,原名輯安,亦名通溝,位於吉林省東南部,人口22.9萬,面積3217平方公裡,轄10鎮9鄉4街道。 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丸都山城、洞溝古墓群等。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川壁畫、霸王朝山城、高句麗都城等。有七個頂子門、石青溝、七個頂子關隘、彎溝門古墓群等文物古跡。

·衢 州

衢州古名新安,位於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是一座有一千八百年歷史的江南重鎮。金華衢州盆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地處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交界,素有“四省通衢”之稱,也是歷代兵家必爭重鎮。

衢州境內有傳說中的中國圍棋發源地——爛柯山;有譽為“南孔聖地”的孔氏南宗家廟;省級風景名勝區江郎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古田山。有譽稱為“千古之謎、文化瑰寶”的龍游石窟。古塔名關,幽巖清泉,珍禽異獸,奇卉古木,則遍布境內各地。

錢江源頭是一片古老神奇而又充滿生機活力的土地。她以聖、神、奇、秀、謎為特色的人文景觀、自然風光,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前來領略名城衢州的神韻。 

·臨 海

臨海市位於浙江東南沿海,瀕臨東海。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繁衍,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盛產柑橘、茶葉,柑橘歷史悠久,主要品種為無核橘,產量居全國首位﹔“臨海蟠毫”為全國名茶之一。真絲綢衣、漆金木雕等傳統手工藝品,聞名全國。境內風光秀麗,主要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東湖、中山、古城桃渚等。桃渚千峰競秀、怪石雄奇,桃渚珊瑚巖群占地5平方公裡,已由國家地礦部列入“浙東雁蕩山─桃渚中生代火山地質自然保護區”,將建成國家級地質公園。

·長 汀

長汀,又名汀州,地處福建省西部,為閩贛兩省的邊陲要沖,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全縣11鎮8鄉,總人口48萬人,總面積3099平方公裡。

長汀是客家首府,著名的八閩汀州故地和福建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置縣始於唐開元24年,從盛唐至清末均為州、 路、府的所在地,是閩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發源於長汀境內的汀江是客家母親河,長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城區現有保存完好的唐代建築古城門、三元閣、寶珠門、明代建築朝天門、唐至明代的古城牆、宋代的汀州文廟、明清兩代汀州試院以及唐代的雙柏樹、獨特罕見的唐宋“雙陰塔”古井;、清代朱子祠等寶貴的歷史文物。全縣現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還有革命遺址:長汀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中央紅軍醫院舊址福音醫院、周恩來舊居--中華基督教堂和劉少奇舊居--水東街204號。所有這些,足以使人領略汀州古城的歷史風采,被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譽為“中國兩個最美麗的山城之一”。

唐代名相張九齡、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愛國詩人陸游、明代《天工開物》的著者宋應星、世界法醫鼻祖宋慈和清代《四庫全書》總編纂紀曉岚等名人,也都在長汀留下了足跡,游客可--考察。

每年10月18日,在汀江客家母親河舉行世界客屬公祭活動。

·贛 州

贛州位於贛江上游,江西南部,簡稱贛南。

市內著名的自然景觀,主要有安遠的三百山、龍南縣的九連山、大余縣有梅關古驿道。三百山為東江源頭,是香港同胞飲用水的發源地。始建於秦、唐的梅關古驿道,是我國古代溝通南北往來的交道要道。聞名遐爾的八境台、郁孤台;還有獨具特色的宋代四古(古城牆、古石窟、古浮橋、古董瓷);有蔣經國先生任贛南督察專員時的舊居;還有辛棄疾、文天祥、蘇東坡等歷代名人留下的墨跡。

  市內的章貢區有保存完整的宋代城牆、巍然壯觀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壯觀的文廟、藝術寶庫通天巖等。全市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1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8處,保存著一大批歷史古跡。贛州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所在地。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就是從贛州開始的。以當年中央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紅色故都”瑞金為中心,集中了遺址群5處計15個文物單位,屬全省、全國范圍內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跡群落。1955年授軍銜時,僅興國籍將軍就有54名,興國縣因此譽為將軍縣。贛州在春秋戰國時,先後為木楚地、吳地、越地。秦時屬九江郡,漢時先屬豫章郡,後屬訪廬陵郡。三國東吳時析廬陵郡置廬陵南部都尉,贛州從此開始設立地區一級領導機構,治所在於都。西晉太康三年改為南康郡,治所遷至章貢區。隋朝開皇九年改為虔州。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改為贛州。明洪武元年改贛州府。

·青 島

  青島坐落在黃海膠州灣畔,是一處風光秀麗的濱海城市,素有“黃海明珠”和“東方瑞士”之稱,自然景觀旖旎多姿,人文古跡豐富典雅,是著名的旅游、度假和避暑的勝地。 青島歷史文化十分悠久,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東夷的原始居民就在青島地區集群而居了,其文化遺存,僅目前所知就有墨縣南阡、北阡等12處大汶口文化遺址和崂山文化遺址。

  青島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勝古跡眾多。較為著名的有三裡河遺址、東岳遺址、琅琊台、田橫五百義士墓、崂山、天後宮、北朝石造像、前海棧橋、小青島、八大關等。

  1994年國務院公布青島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鄭 州


  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鄭州市轄6區5市1縣,面積7446.2平方公裡,總人口為614.8萬。她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3500年前這裡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曾有夏、商、管、鄭、韓5朝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為州,這表明鄭州地區在歷史上相當長時期曾是國家的政治中心。

  鄭州地處中州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是全國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物資集散中心,也是全國商貿城市、開放城市、衛生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和我國中原地區新興的中心城市。“雄峙中樞,控御險要”,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

  鄭州名勝山水眾多,文物古跡荟萃,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風景旅游城市。這裡擁有距今8000年的軒轅黃帝故裡、裴李崗文化遺址、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夏都陽城遺址和商城遺址等。全市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3處。以少林寺、中岳廟和嵩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主的嵩山風景名勝區,以黃河浏覽區、黃河大觀和水河村原始村落遺址為主的黃河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區,以及浮戲山區景區、環翠峪風景區、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杜甫故裡等名勝古跡,均以其獨有的神采魅力吸引八方來客。

·浚 縣

浚縣,鶴壁市轄縣,位於河南省北部,鶴壁市東南部。人口65.5萬,面積1088平方公裡,轄5鎮6鄉,縣府駐城關鎮。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完全是因為城南的大伾(讀”批“)山和浮丘山。大伾山是我國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名山之一,山上現有古代建築群七處之多,尤其是一尊石佛坐像,高達23米,古代曾建樓保護,因佛像高於樓,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樓”的佳話。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碧霞宮、千佛洞、天寧寺彌勒佛等。有漢代古墓群、新石器時代遺址、元代磚雕壁畫墓等一批古跡。著名人物有端木子貢、王梵志、謝偃。

·隨 州

隨州位於江漢平原與中原之間的過渡丘陵帶,是“西通宛洛,南達吳越,地當荊豫要沖,扼阻襄漢咽喉”的鄂北重鎮。城西南94公裡處的大洪山風景名勝區被譽為“楚北天空第一峰”。隨州有很多地方土特產。最著名的有金黃蜜棗、三黃雞等。1994年國務院公布隨州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鐘 祥

鐘祥市,位於湖北省中部,漢江中游,版土面積4488平方公裡,居湖北省第四位,人口105萬人,鐘祥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 有文字記載歷史長達2700多年,春秋戰國時稱郊郢,系楚國陪都,明朝是全國三大直轄府之一承天府所在地。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光輝燦爛的楚文化,造就了楚辭文學家宋玉、楚歌舞藝術家莫愁女等一批在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人物;明嘉靖皇帝曾發跡於此;境內文物眾多,構築了全國最大的單體帝陵---顯陵和氣勢恢宏的明代建築群,(顯陵,原名獻陵,是明嘉靖皇帝的父親朱佑杭、母親蔣氏的合葬墓,是我國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 有“大地博物館"美稱。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國家級大洪山風景區,國家級大口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特別是黃仙洞2萬多平方米的卡斯特地貌為世界罕見。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積澱了豐富獨特的人文景觀。市內有等級的文物保護單位達286處;奇特的地貌、秀麗的山水,蘊育了奇異多姿的自然景觀。全市有較高觀賞價值的自然景點達200多處,這些人文、自然景觀布局集中,相映並萃,形成了著名的四大景區。即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為主體的郢中人文景觀區;以國家級大洪山風景名勝區為主體的客店自然風景名勝區;以國家森林公園為主體的大口自然風景區;以山水風光為主體的溫峽水庫游覽區。

·岳 陽

岳陽古稱巴丘,又稱巴陵、岳州,位於湖南省東北部,一江(長江)、四水(湘、資、 沅、澧)、兩線(京廣鐵路、107國道)、三省(湘、鄂、贛)的多元交匯點上。北通巫峽,南極潇湘。現轄汨羅、臨湘二市,平江、岳陽、華容、湘陰四縣,南、北、郊三區及君山、屈原、黃蓋湖、錢糧湖、建新五農場。國土總面積15019平方公裡,總人口485萬,是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地方,除漢族外還散居著壯族、維吾爾族、苗族、回族等31個少數民族。

岳陽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稱。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相映生輝,名樓、名山、名人、名文荟萃,名勝古跡甚多。

岳陽樓公園位於西門城頭。園內岳陽樓威然矗立,腳踏煙波浩淼的洞庭湖,面對青螺滴翠的君山、頭枕滾滾東去的長江、背靠繁華秀麗的鬧市。它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騰王閣齊名。有“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美稱。三名樓中岳陽樓又獨占鳌頭。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元前後,距今1700多年歷史,三國時期為魯肅閱軍樓;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南樓;中唐李白賦詩後,始稱岳陽樓,至公元1045年,慶歷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友范仲俺作了《岳陽樓記》,從此,岳陽樓更加聞名遐迩。

君山,洞庭湖中的明珠,宛如“白銀盤裡一青螺”。與岳陽樓遙遙相望, 柳毅井變稱桔井,相傳為柳毅傳書之處,入龍宮之門。湘妃祠位於二妃墓北側70米,為念祀舜帝二妃所修建。屈子祠亦稱屈原廟,現辟為屈原紀念館,經於汨羅城西北玉笥山頂。始建於漢代,1765年重建,占地7.8畝。自山腳至祠有石階119階。此祠為三進青磚結構。祠正門牌樓牆上繪有13幅屈原生平業績和他對理想追求的寫照的浮雕。後殿矗立一尊1980年重塑的屈原像。附近建有獨醒亭、騷壇、濯纓橋、桃花洞、壽星台、剪刀池、繡花墩、望爺墩等紀念屈原的古跡,俗稱玉笥山“八景”。

·肇 慶

肇慶市位於中國廣東省的中西部,管轄端州、鼎湖、高要、四會、廣寧、懷集、封開、德慶八個縣(市)區,總面積15000平方公裡,人口355萬。

肇慶古稱端州,宋朝重和元年,改稱肇慶,意為“開始帶來吉祥喜慶”。唐代文學家李邑、日本入唐留學僧榮睿、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寶、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北代名將葉挺等眾多的歷史名人都在肇慶留下足跡。全市有歷史科學研究價值的文物景點300多處。 
 
肇慶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星湖、鼎湖風光自古名聞遐迩。星湖被譽為“嶺南第一奇觀”。鼎湖山居廣東四大名山之首,乃北回歸線上的明珠,“活的自然博物館”,端州城區,保存著以宋城牆、披雲樓、梅庵、閱江樓、崇禧塔、麗谯樓等重點的文物古跡,使肇慶成為“ 歷史文化博物館”,加上以環市公路為連線, 鼎湖硯洲的包公祠、四會的貞山、懷集的燕巖、封開的龍山景區、德慶的悅城龍母廟等景區組成了一個旅游網絡。

·佛 山

佛山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倚廣州,南鄰港澳。佛山"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早在秦漢年間,這裡已是頗具規模的農漁業民聚居村落。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內的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稱"佛山"而得名。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已十分繁榮,是我國南方重要的貿易港,至明清時,更是發展成商品經濟相當發達的嶺南重鎮,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和河南的朱仙鎮並稱為全國四大名鎮,曾為我國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被列為全國"四大聚"之一(北則北京,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

佛山旅游資源豐富,地文景觀、人文景觀以及人造文化游樂景觀五彩缤紛、多姿多彩。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的佛山祖廟,是集佛山古代的陶塑、木雕、鑄造、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殿堂,據傳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廟,名“北帝廟”。原建築於元代末年被焚毀,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之所以稱為祖廟,據載是因為“歷歲久遠,且為(佛山)諸廟首”的緣故。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順德清晖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海西樵山,以及古跡市區孔廟、仁壽寺,南海康有為故居,順德西山廟,三水蘆苞胥江祖廟、文塔,高明文昌塔、靈龜塔等,吸引著眾多的旅游者。佛山,有5000年的文化沉澱,有說不完的傳說和故事,古往今來,名人輩出。如明代太師梁儲,明代狀元倫文敘,清代粵劇藝人李文茂,清代民族資本家陳啟沅,清代武林宗師黃飛鴻,近代資產階級改良領袖康有為,中國修建鐵路的第一人詹天佑,清末小說家吳趼人,武打明星李小龍,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鄧培,抗日英雄吳勤,革命烈士陳鐵軍等。

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

(2007-4-22 18:51:22)


--------------------------------------------------------------------------------

·梅 州

梅州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是廣東、江西、福建三省的交界處。是汕頭、深圳、廣州連接閩西、贛南內陸腹地的中間地帶。梅州市地處五嶺山脈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積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山地,故稱“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總面積1.6萬平方公裡,人口470萬,轄六縣一市一區。

梅州南齊(479~502年)是縣治,南漢乾和三年(945年)升為州府,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改“敬州”為“梅州”。梅州是千年古城,名勝古跡多,雖經歷代滄桑湮沒,今仍存或重修的有八角亭、人境廬、孔子廟、千佛塔、狀元橋、呂帝廟、安定書室、嘉應古橋、曾井等古跡。城東的文化公園毗連體育場,園內花木與嶺南園林建築頗具特色。新建百花洲影劇院與劍英公園、劍英圖書館都吸引海內外游人。

梅州是近代客家人集散中心,有“客都”之稱。梅州城區人口近30萬,占地26.1平方公裡,以梅江河為界分江北、江南。客家,是中華民族中漢族的一支特殊民系,兩千多年來,中原地區的漢人因逃避戰亂、饑荒、迫害或因政府調遷大量南遷,集中定居在閩、粵、贛地區,又進而擴散至四川、廣西、海南、台灣、香港、東南亞等各地。相對於這些地區的原居民而言,他們是客,因而稱為“客家人”。

在客家人的遷移歷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於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義抗元失敗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設“畲官”,幾乎全為客家人所占據,成為客家人主要聚居區(現在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從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這兩個方面而言,梅州成為客家文化的代表區域,被譽為世界的“客都”。(福建龍巖、江西贛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區。)

·雷 州

雷州地處天涯海角,古為蠻煙瘴雨之鄉,文明史源遠流長,故名勝古跡眾多,人文景觀豐富,園林風光旖旎,是令人神往的地方。

歷代保存下來和發掘出來的文物古跡有:古遺址50多處、古窯址有61處、古墓葬600多處、古建築120多座、古寺庵108座、碑刻與木匾150塊,革命遺址和紀念建築6處、省、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50多處,此外,80年代中期,還新建起兩處大型公共園林、一間頗具規模的博物館。

距今約有5000年的 新石器時期遺址,已發現7處。英樓嶺山崗遺址、英典山崗遺址、石頭堰山崗遺址、芝園嶺遺址、卜袍山崗遺址等。

已發現60多座唐宋元窯址。其中通明河畔5座,南渡河上游地帶50多座。此外,在泰國、越南等國也發現有雷州的古窯產品。遍布城鄉各地的歷代古墓葬,較多的是西漢的土坑墓和東漲的磚室墓。

雷祖祠 為紀念雷州第一任刺史陳文玉所建的雷祖祠。古稱“雷崗聳異”。

三元塔原名啟秀塔,為古雷陽八景之一“雁塔題名”。

雷州西湖原名羅湖。多有名人至此居游,遂成崐名勝。西湖內古跡甚多。蘇公亭,有荷池及蘇轼石雕像。十崐賢祠,祠內有文天祥撰、姚文田書<<雷州十賢堂記>>碑,崐並有漢白玉線刻寇准、蘇轼、蘇轍、秦觀、王巖叟、任伯雨、李綱、趙鼎、李光、崐胡铨等“十賢”像。又有萊泉井、龍王廟、“西湖平,狀元生”牌坊等點綴於平湖崐柳岸回廊曲橋間。

雷州民間主要有傩舞、散花舞、龍舞、獅舞、鷹熊舞、蜈蚣舞等多種類型。作為雷州半島的古代首府,“天南重地”的雷州在書畫藝術方面也有它光輝燦爛的一頁。因為雷州古時為州郡之治,歷代各種碑刻、牌坊多達五六百件。這些眾多的碑刻、牌坊上的書或畫,既是歷史的見證,又是藝術的珍品。可惜,人世滄桑,變故頻仍,尤其是損毀於“破四舊”,現幸存下來的,為數不過百八十件。

·柳 州

新绛古稱绛州,位於山西省南部,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城,距今已有1400年歷史。古绛州為晉都,春秋時與太原、臨汾齊名,號稱“晉國三城”,是著名思想家旬子故裡,城內現有:福勝寺、龍興寺、稷益寺、绛州三樓與哥特式天主教堂及龍興寶塔成為古绛城的標志。绛州城是保存較完整的唐代古城,雖歷經千年仍保持著唐代的形制與風格。

·瓊 山

代縣古稱代州,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北踞北岳恆山余脈,南跨佛教聖地五台山麓。代州原為肆州,後為雁門郡。代縣文物古跡遍布,雁門關居九塞之首,天下聞名。廣武兩城是研究我國軍事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祠堂門面闊三間,上懸“奕世將略”、“一堂忠義”、“三晉良將”三塊橫匾。邊靖樓。亦名谯樓,位於代縣縣城十字街心。明洪七年(公元1374年)建成。

樓南面掛著兩塊巨匾。一為清雍正十一年雁平兵備道湯豫誠所立“聲聞四達”,一為道光三十七年知州陳鼎雯所立“雁門第一樓”,樓北雍正十年知州楊弘志立“威鎮三關”。登樓北望雁門,南俯滹沱,全縣山川景物一覽無余。歷代登樓覽勝詠詩抒懷者甚多。1947年秋,葉劍英元帥曾登樓參觀。阿育王塔,俗稱白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年),佛教藏式造型,通高40米。是我國藏式塔中的佳作。1948年春,周恩來、任弼時隨毛主席居代縣時,曾在塔旁攝影留念。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