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張正蘇:用剪報留住北京古城文化

張正蘇:用剪報留住北京古城文化

日期:2016/12/13 22:43:57      編輯:古建築紀錄


    本報記者許文婧

    呼家樓街道居民張正蘇,28年來用剪報這種獨特的方式,收集了大量從古至今的關於北京這座古城的老舊照片及文字資料,讓大家感受到了北京城的古老歷史以及燦爛文化。細心的張正蘇把收集的剪報進行了分門別類,分為《幽燕鉤沉》《四合院》《京味北京》《從這裡走來》等40多個類別,其中包括東城、西城、朝陽、郊區、市井風情及汪堯民畫等部分,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北京的悠久歷史文化。

    說起收集的這些剪報,張正蘇告訴記者:“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卻不了解北京的歷史,我想通過剪報的方式把歷史文化留住。”

    張正蘇曾在朝陽區從事通信電台業務,1985年因工作關系開始收集報刊的“尋呼”欄目裡的報道。他對剪報這件事的回憶,正是從那小小的尋呼機開始的。《不管你在哪裡,都能找到你》,1985年9月15日,《北京晚報》上一篇有關尋呼機的宣傳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吸引了很多媒體記者紛紛來到營業廳采訪。每天接待他們的不是別人,正是張正蘇。就這樣,張正蘇每天向記者詳細地講解尋呼機的原理及未來狀況,每家報道過的媒體都會把報紙寄給張正蘇一份,從那個時候開始,張正蘇開始收集有關尋呼機的報道資料。從1985年到2010年,他先後收集了180多件有關尋呼系統的資料,資料裡記載了尋呼系統從興旺走向衰敗的全部歷程。2010年,張正蘇把收集起來的全部尋呼系統資料捐給了中國電信博物館收藏。

    正是因為這一段經歷,張正蘇對剪報有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收集整理關於北京這座古城的歷史資料。“北京是世界聞名的歷史古城、文化名城,這裡荟萃了中國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能收集整理到這些資料,也是很珍貴的。”張正蘇告訴記者,“你看,這篇文章就是對北京最古老的寺院——潭柘寺的報道。”正是因為看到了這篇報道,才有了現在被張正蘇標記為《寺廟》這一類別的資料。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已經養成剪報習慣的張正蘇,家裡有一間屋子專門存放收集來的雜志和報刊。退休後,張正蘇有了大量的時間開始整理這些資料,他把它們分門別類進行裝訂,包括了2005年至2011年間北京四合院的發展資料、名人故居、老北京胡同、飲食文化、博物館等類別。最讓他引以為豪的就是他收集整理的《幽燕鉤沉》這個類別裡的資料,從1988年至2011年,張正蘇把它按照年份進行了歸類,一邊翻閱資料一邊告訴記者說:“這裡面的資料圖文並茂,不僅包括了北京的古老歷史,還有很多關於各個區縣的發展變化記載。”

    今年4月27日,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北京過去的歷史,呼家樓街道文化服務中心和區文化館共同舉辦了“古都懷舊——呼家樓街道社區居民張正蘇剪報展”,讓前來參觀的居民興奮不已。展覽中,家住呼家樓南裡社區的羅誼明老人指著一張老前門的照片說:“這些資料很珍貴,讓我們又重新學習了北京的歷史。”羅誼明也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他說,“這些資料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北京的舊貌,通過張正蘇的分類整理,讓我們看到了改革開放後北京的點滴發展和變化,很自豪。”

    《北京晚報》、《人民日報》……現在,早已退休的張正蘇依舊訂閱了大量報刊雜志,繼續著他的剪報之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