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燕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紫帽山東面鯉城區江南鎮亭店村,創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距泉州市4公裡,由泉州大橋沿國道324線南行至亭店鄉,有水泥山路,可驅車直達寺境。

福建泉州宿燕寺
北宋至和年間,山上曾建有佛寺,名曰“海岸庵”,鼎盛之時有五百尼眾住寺修行,惜毀於元朝兵火,寺宇蕩然無存。現存有比武石、捨利塔、千年大紅茶樹等古跡。
清同治年間,亭店孀婦楊嘉姑,於高峰山上結茅苦修,奉佛持齊。四方善信感於其志行精嚴,遂廣集淨資,於光緒年間興建殿宇,使高峰山再次成為佛門聖地。相傳其時有雙宿宿勞燕築巢於房梁之上,被視為吉兆,遂名其為“宿燕寺”。

宿燕寺的天王殿殿前的青銅獅子,造型生動。殿內正中金漆雕龍寶座上,坐著笑容可掬、坦胸露腹的彌勒佛。大殿兩側東西相對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腳踏鬼怪,表明天王鎮壓邪魔,慈護天下的職責和功德。大肚彌勒後面,是腳踩浮雲,戴盔披甲的護法神將韋馱。
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種造型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