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輪山南麓的梵天寺,創建於隋開皇元年(581年),原名興教寺,是福建最早的佛教寺廟之一。唐鹹亨年間形成規模,有大小庵堂72所。宋熙寧二年(1069年)合為一區,統稱“梵天禅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毀於兵火,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住持無為重建,有山門、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等主要殿閣。廈門的妙釋寺、鼓浪嶼日光巖寺均是它的分禅。重建的梵天寺建築面積達35000平方米,大雄寶殿為花崗石基;金剛殿、天王殿、鐘鼓樓、藏經閣均用鋼筋水泥建成。由下而上遞次建在一條中軸線上。整座寺院富麗堂皇,巍峨雄秀,氣勢恢宏,所有佛像重塑金裝。寺前的文化廣場占地23700平方米,有放生池、噴水池和相應的服務設施。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寫了“梵行莊嚴廣植德本,天人歸仰常轉法輪”對聯,全國佛協秘書長林子青撰寫了重建碑記。
寺後的文公書院,又名紫陽書院,是泉州府最早的官辦書院。還有仰止亭、石瞻亭、千佛閣、魁星閣等,都是明代為紀念朱熹而建立的。至今院內還存有朱熹的石刻畫像,至為珍貴。書院的建築群,參差錯落,曲經盤桓,茂林修竹,環境幽靜,確是一處靜心修行、讀書做學問的好地方。
梵天寺內有一宋代婆羅門佛塔,是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該塔原在縣城西安橋頭,共有四座,現存三座,是宋代元祐年間(1086-1093年)西安橋的鎮橋塔,立於橋北,1957年移入梵天寺保護。佛塔三層,方形,石構實心,底邊1.78米,須彌底座浮雕侏儒,各層四面浮雕走獸、佛像等,古樸幽雅。剎座為覆蓮盆,剎桿五層相輪,剎尖為葫蘆,這是研究宋代佛教的寶貴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