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聖寺
日期:2016/12/15 15:34:45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保聖寺是江南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剎,內藏出自唐代塑聖楊惠之之手的羅漢塑壁藝術瑰寶,是中國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保聖寺原名保聖教寺,創建於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梁武帝蕭衍笃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興寺廟。保聖教寺即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於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遭了殃,至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再次重建。最盛時據稱殿宇5000多間,僧眾千人,范圍達半個鎮。
但到了元末又再衰頹。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新振興,當時規模有200多間建築,保持了一流寺廟的格局,時稱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堪與杭州靈隱寺媲美。
現在的保聖寺山門是按乾隆年間的原貌重修起來的。走進二山門,所見的天王殿巍然屹立,則是按明代原貌所重建。殿內可看到有明代建築特點的昂嘴門拱結構。
梁式為前後三步梁,上加駝峰。柱礎為覆盆式石礎,刻有“壓地穩出童子牡丹”圖案,這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的遺物。此外,殿內設“歷代佛像展”,陳列有銅、石、玉、瓷大小佛像56尊,反映北魏、六朝、明、清各代佛像的不同風格。
天王殿北行,即是庭院。院內有兩大寶貝,一是青石經幢,一是鐵鐘。青石經幢立於西側,它的全稱叫“尊勝陀羅尼經咒石幢”。經幢是唐代創始的一種佛教石刻,由蓋、柱、座組成,柱上刻佛像、佛名或經咒。保聖寺原有唐宋經幢各一,現只存下這一座和另一座的一塊八角形刻經石了。
保聖寺的經幢,刻有陀羅尼經咒,由於年代久遠,不少字跡已無法辨認。細看起來,這座經幢是由多塊石柱堆建而成,每塊石柱上面都有盤蓋,
盤蓋大於柱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起著保護和裝飾作用。這座經幢共分為七層。底層是雲水紋的覆盆形石礎。第一層,青龍圖案。龍是護法的“八部天龍”之一。盤蓋是覆蓮型花紋。第二層,四大金剛。盤蓋是仰蓮型花紋,上面刻有石欄桿圖案。第三層,陀羅尼經咒石刻。盤蓋是八角形石蓋,每個角都刻有獸頭來護衛,第四層,如意雲圖案。盤蓋是仰蓮型花紋。第五層,蓮花寶座上端坐著佛像。盤蓋是屋頂型石蓋。第六層,菩薩像和仙鶴圖案。盤蓋是華蓋型石蓋。第七層,金剛力士。頂蓋是飛天形象,這是一種叫做“邊樓羅”的人面長鼻金翅鳥,也是護法的“八部天龍”之一。頂端是蟠桃型,上面刻有曼陀羅花圖案。這座尊勝陀羅尼經咒石幢,無論是從其年代久遠的角度來看,還是從藝術價值的角度來看,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鐵鐘,既是佛寺的鎮山之寶,也是佛寺的歷史見證。保聖寺這座寺鐘,
鑄於明末清初,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鐘上銘文“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八方無災”等吉言。佛經上有“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的說法,鼓鐘也是
行善的一種壯舉。